张金金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了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其英语作为国际间交流的基础语言,在教育中被高度重视起来。不过,大部分学校在英语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低下,主要是因为学生对英语语种接触较少,进而增加了学习难度;教师教学方式枯燥、无聊,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爱好等设置精彩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学习英语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进行肯定;引导学生运用英语与同学沟通交流。本篇文章对小学英语教学中导致学生兴趣低下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培养学生英语兴趣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学生;策略
引言:
小学作为学生教育的初始阶段,对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而英语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科目,对学生日后英语学习、英语交流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英语教师高度重视英语教学,在教学中需要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使其高效学习英语知识。
一、导致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兴趣低下的原因
(一)英语属于国外语种,学习难度大
英语作为国外语种,具有较高的学习难度,进而导致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低下。其学习难度大主要表现在,英语包含较多的单词、语法等,需要学生长时间记忆。除此之外,大部分小学生对英语的接触过少,对英语该门课程的认知度较低,导致其在进行单词记忆、语法学习、短句翻译时比较吃力,进而使学生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对英语学习造成不良影响。
(二)课堂教学方式比较枯燥
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教学方式较为,在课堂上不能有效调动教学氛围。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开小差、发呆等状况,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师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学习效果差。
二、关于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
(一)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积极鼓励进行英语学习
传统观念对教师教学影响深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身为主体,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进而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整个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学生逐步成为英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需要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为目的,根据其年龄、日常兴趣爱好设置有关的英语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提升对英语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中,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魅力,有效激发其英语学习兴趣。
(二)对学生进行肯定,并进行奖励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肯定,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根据教材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后,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眼神进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认可。在学生回答问题过后,教师需要对其答案进行点评,针对答案正确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需要进行鼓励,避免学生丧失对英语学习的信心。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其物质奖励,其奖励内容包括铅笔盒、笔记本以及钢笔等,在心理上满足学生,进而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积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三)积极鼓励学生用英语与教师及同学进行交流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学习的本质就是用来交流。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运用英语与教师同学进行沟通。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下课期间也可以用简单的英语与学生交流,一方面,在交流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印象。另一方面,在英语交流中,学生比较容易产生好奇、好玩的心理,进而对英语知识产生兴趣,能够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促进英语学习效果的提高。还能够通过交流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四)营造有趣的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营造的教学氛围比较呆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导致英语学习效果低下。因此为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英语,教师需要不断转变,为学生营造出有趣的教学环境。比如:运用游戏化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英语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在进行英语单词学习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单词接龙的游戏,说错或忘记单词的学生需要在讲台上表演。通过该种教学方式。
结束语:
根据上文说所述可知,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不断转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等兴趣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予其鼓励,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潘婷.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43):117-118.
[2]乔静秀.小学中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英语教师,2019,19(14):156-159.
[3]郭囝囡.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養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