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天津在行动

2019-09-10 07:22
教育家 2019年44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全市信息化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启了新的征程,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新定位,即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推动教育深层次变革的内生变量。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

天津市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于2019年2月发布了《天津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市基础教育信息化2.0工作正在有力推进。在基础教育领域,信息化环境建设正通过开放学堂建设、教研平台建设及应用,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基础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促进基础教育实现优质均衡高位发展。

信息化环境日益完善,“宽带网络校校通”发展迅速

近年来,全市认真贯彻执行 “三通两平台实施意见”和“天津十三五规划”,加大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力度,全市各区建设了教育专网并接入天津教育科研网,信息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市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到99.93%,基本实现全部接入互联网。中小学网络接入带宽比率在10M以上的中小学占96.3%,接入率已经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45.51%,其中无线网络覆盖全部教学区的比例达到30.28%,覆盖全部办公区的比率达34.86%。

南开区是积极开展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典型代表,早在2009年,就建设了教育专网,辐射全区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和教育直属单位。随着“三通两平台”建设项目的推进,该区实现了区教育专网万兆主干,千兆到校,国办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所有教学班配齐多媒体教学设备。全市中小学校每名教师拥有的教学用终端数量为0.98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南开区、北辰区、津南区、和平区、滨海新区、东丽区、静海区、河东区和河西区每名教师拥有信息化终端数均超过1台,南开区和北辰区每名教师拥有信息化终端数量均达到1.4台以上。

信息化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优质资源班班通”不断普及深化

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形成了与各学科教材相配套、实时更新的数字教育资源体系。通过天津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校际网络同步教学、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博学乐园学习平台等项目,建设了一大批优质资源。为全市中小学师生配备了与国家课程教材完整配套的教师备授课系统、数字教材和微课等数字教育资源,覆盖了中小学的主要学科,基本满足了教学需求,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以“博学乐园”学习平台《习字与书法》微课程为代表的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已使41万师生受益。16.3011万人次的教师参与了教育部组织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晒课活动,上传22.4791万堂晒课资源。形成市级优课资源8723节,其中3288堂被评为教育部级优课资源,覆盖中小学各年级所有学科。

网络学习空间是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教师、学生和学校开设的“网络天地”。中小学可以在学校空间开展教师考核管理、班级管理、学生综合评价、教学综合分析;广大教师可以利用教师空间备课授课、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学生可以在学生空间开展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与同伴进行合作学习。利用网络学习空间,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共享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天津市中小学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系统现有实名制网络用户230万名,覆盖全市1500余所中小学校及教育专业机构的教师、中小学生及其家长。该系统通过配置中小学各学科基于国家课程资源的备授课系统、数字教材、微课等拓展资源及学科教学工具,做到了科学性、标准化、精准性为师生提供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实现了有品质的均衡。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师生信息素养不断提升

全市通过“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校际网络同步教学等项目,课堂教学实现了常态化应用数字资源,学生学习实现了课堂教学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教学中心实现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满足了教师和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发挥了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效益。

校际网络同步教学项目是由天津市电化教育馆设计实施的天津市民心工程,包含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校和网络协作及研究性学习,具体协作方式包括总校与分校、城镇与乡村、本市与外埠、本市与境外以及学区片和共同体内部互动等。项目实现了全市672所学校的同步互动教学,全市8万名教师在平台上可以开展网络教研,108.9万名学生通过平台可以接受本市名校名师的异地授课,较好缓解了全市普遍存在的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现状,实现了优质资源共享。

天津红桥区与甘肃省1州1市2县建立了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两地实现了多点视频互动、课堂同步学习、网上教研实时互联、优质资源传送共享。区内输出了151节中小学优质课,开展了两地远程网络教研11次,举办了若干次特色德育及少先队活动,为当地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升专业水平搭建了平台。校际网络同步教学项目为形成常态化对口帮扶机制做出了强有力支撐,为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网络扶智”工程做出了积极探索。

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立足课堂,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组织全市师生参加中央电化教育馆的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专项交流展示活动等,师生信息素养得到极大提升。

信息化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家校共育形成合力

信息化发布平台是利用网络技术,向社会展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的信息化窗口,全市中小学积极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目前,全市有91.78%的中小学建设了各类公共信息发布平台,其中有近70%的学校建设了学校门户网站,建立微信公众号的学校达到一半以上。家长会和家访是传统的家校互动方式,教育信息化丰富了家校互动的手段和内涵,实现了沟通的便捷和快速。全市超过99%的学校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家校互动,其中微信使用最多,超过了90%。全市有99.45%的中小学校建设了安全监控系统,其中安全监控全覆盖的中小学校占比达37.36%。

广大中小学校管理者积极探索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他们以信息化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将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创设“没有围墙的学校”。越来越多的学校形成了以学校微信公众号、班级微信群、QQ群、APP教学资源、OA办公系统为载体,教师、学生、家长互动学习与沟通交流的开放时空。学校老师、学生家长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了解学校育人讯息、新闻动态、活动公告、食堂食谱、班级相册等,家长和学校及老师的交流互动方便及时,形成了家校共育的合力。

信息化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信息化应用效益逐步提升

全市中小学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的常态化应用,95%以上的学校采取各种措施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84%的学校制定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计划,45.45%的学校将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考评体系,建立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学校占38.24%。

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全市组织了以“网络空间人人通”“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为代表的校长、教师信息化培训,逐步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数字校园是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集中载体,按照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结合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们制定了《天津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指导意见》,努力实现“信息化校园建设与教育治理新模式的发展融合”,创设适应智慧教育和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的校园环境。以“云-网-端”为基本架构模式,以“市-区-校”三级统筹为基本建设方式,做好中小学校数字校园的研究、指导、推动工作,加快实现从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到教育教学应用的数字化,加快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加快实现学生学习数据的积累,为智慧教育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天津市基础教育信息化在环境建设、教学应用、教育资源、教育管理、保障机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信息化已经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空间开通率低,网络空间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足;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信息化体制机制亟须完善等。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全市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吸收社会教育资源,创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