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烨
摘 要:现在的教育,总有一些父母和教师性子过急,他们把目光集中于孩子们的一些显性比较,让孩子们无形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一些父母心则比较“大”,只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却等着孩子自己“改变”“学习”和“成长”。更有家长因自己的生活质量或生活结构发生变化,无意或无力帮助孩子变化,给孩子带来无尽的困惑及挣扎。
教育学、心理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明确教学目的是关键,是起点。要实现教学目的,就要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教师若能在孩子发生如此问题的情况下,解决好这些问题,对解决初中学生学习、生活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关键词:特殊问题;家庭教育;爱
随着社会发展,教师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一些特殊家庭影响的特殊学生。有的是父母在外面工作,子女由长辈负责抚养;有的是家庭破碎或重组,孩子长期处于迷茫的压抑之中;有的则是单亲或留守儿童,放任自由,我行我素。加之现实社会环境的复杂,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孩子受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加剧,导致特殊问题学生的出现,且这种情况亦有加剧现象。
当然,很多小孩就是在各种纷繁的矛盾中开始养成自己“独立思考”的人格,最终结果更多的是变得盲从和不自信。这个问题,也是在时代发展中多数家庭遇到的困境,也很难给出答案。
进入中学,孩子的生活、学习环境改变,心智发展加快,在学习、生活中对父母及教师的要求更高。此时处于特殊家庭的特殊学生的特殊心理则无形中开始显现,从而引发孩子的学习、成长习惯发生变化。
或许,家长离异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虽然由父亲或母亲抚养,但因家庭生计所迫,没时间照顾孩子,给孩子一种被抛弃,没人要的感觉,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或许,家长再婚,因为内心的愧疚,对孩子过分溺爱,没有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造成孩子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横,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或许,孩子因为自身的原因,受到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和诱惑。由于缺少必要的保护机制,不能切断这种诱惑,所以,孩子会慢慢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又或许,家庭教育出现不一致,也必将造成孩子的矛盾心理、双重人格,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这种家庭教育不一致的情况出现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对孩子的影响就越严重。
故而,家长应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分析孩子身上现象产生的原因,明确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寻找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時改善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给孩子生活上思想上的关心和爱护,加强亲子和谐。
做好孩子行踪监管及引导,切断社会上不良社会现象对孩子的诱惑。规范作息时间,明确学习、生活目标,引导孩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
更重要的则是处理好家庭教育的内部矛盾,协调好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个人认为,家庭成员间因孩子教育发生分歧属于正常情况,但如何处理分析则需要家长们进行思考了。但总的来说,一是不在孩子面前发生冲突。有分歧可事前或事后协调。二是适时让孩子参与进来。当家庭教育主体间发生分歧且不严重时,可以将孩子带进问题进行协商,尊重孩子的选择,毕竟都为的是孩子能健康成长。三是家长应该在问题发生前先解决分歧,再与孩子协商,自重更要尊重孩子。
特殊家庭的孩子,往往有比较强烈的自卑感,做事缺乏信心,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教师要时刻注意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问题,给予他们方法上的指导,平日多找这些孩子谈话,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思想动态,激励他们奋发向上的决心和勇气。对于这些学生的任何进步,我们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要及时给予肯定,让这些学生受到鼓舞,充满自信,不断进取,不断进步。
教师要注重家校联合教育的重要性。对于特殊家庭的特殊学生务必加强孩子家庭的了解,尤其是特殊孩子的特殊心理、行为,更应寻找问题来源。而这些工作无一能离开家庭个体完成。与孩子家庭的接触,既能了解孩子的问题,也能消除孩子的戒心,更能准确把握问题的源头,制定精准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可适时指导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
无论是家长、老师教导,还是孩子的转变,无一例外都得通过大量的爱所堆砌。在教育中,爱是孩子们最宝贵的营养,是孩子们心的期待。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只有爱护、宽容、赏识孩子,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身边的温暖和呵护,不忘教育的初心,教育才富有实效。对于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孩子,在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候,走进孩子的内心,抓住教育契机,帮助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守护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