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霞
小学阶段是学生自身素质的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说”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为缺少那些口吃伶俐、主动回答教师提问或主动参与交流的学生而大伤脑筋,要么金口难开,要么言不达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際是听与说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阅读中口语交际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教师的“讲坛”要变成学生的“学坛”,让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读书、思考、说话,而不是只提出参与的要求,只闪现参与的环节。利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这是深化环节。根据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放手让学生从阅读中各抒己见,让学生在说一说、听一听、评一评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精彩的马戏》一课,作者具体形象地写出了“猴子爬杆”“黑熊踩木球”“山羊走钢丝”的出色表演,又生动地刻画了观众的不同反应,以此来衬托动物们表演的精彩,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影响。但课文对“小狗做算术”“马钻火圈”“猴子骑车”等几个节目都非常简略。我便利用这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把这几个节目详细地说出来。通过讨论、交流,拓展了说话面,大家都有说的机会,许多同学都争着举手发言,且都说得通顺生动。读中进行口语交际,我还注意抓住读中的热点展开,如“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假如你是课文中的×××,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这样,给学生创造各种口语交际的机会,激发他们口语交际的愿望,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扎实训练,学有所得。
二、争议中口语交际
俗话说:“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有时遇到问题就争论不休,我便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依据。因为争论的主要武器是语言,参与争议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智慧火花竞相迸射。这种具有现场交际特征的语言运用,对学生无疑是最佳的口语交际训练。例如,教学《骄傲的孔雀》《美丽的公鸡》,学生问:为什么美丽的东西都有骄傲的毛病?读了《小猴子下山》,学生争论:小猴子选大的好的东西,到底对不对?教《小马过河》,学生争辩:“老牛、松鼠、小马到底谁说得对?……”在争论中,学生各不相让,据理力争,达成共识,学生体会了文中蕴含的道理。深化了他们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表演中口语交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学生有意注意的水平还较低,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教师不能运用一些有趣味的方法,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困难。语文课上,学生喜欢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课文中的情节。如《美丽的公鸡》一课中公鸡要同啄木鸟比美,被啄木鸟拒绝,它“唱着歌,大摇大摆地走了”。此时让学生表演一下公鸡当时的样子,引导学生说说:公鸡当时会想些什么呢?……台上的尽心尽力表现自己,台下的积极思考、认真答问,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无拘无束地交往着,谈笑着,他们不再感到语文学科是无味的,他们感到语文课上“我能演”“我能说”“我会做”“我会玩”……他们真的成了学习的主人。在这种环境气氛中,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自由选择、自由活动、自由表达。在表演中,学生既得到口语交际的训练,又进一步理解了文章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四、玩耍中口语交际
玩是一种课外活动,爱玩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外活动中随机进行口语交训练,这是课内口语交际的补充,同样不可忽视。随机训练重在疏导,贵在随机,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如组织学生春游时,看到景区地上的废纸、果皮,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说说自己的对策。一位学生顺手捡起垃圾扔进不远处的垃圾箱,说要“从我做起”。在上学路上发现一个学生在草坪里玩耍,去劝那个学生,那个学生却说:“踩的人多了,少我一个不少,多我一个不多,有什么关系?……由于学生身临其境,出谋划策,滔滔不绝,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口语交际的训练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培养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完美的表达出来,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激发兴趣,注意营造交际情境,有意识、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让学生在无拘无束地口语交际中,培养听和说的能力,使他们真正“能说会道”。
作者单位: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泉湖学区(73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