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以解析意义知悉为目的的阅读教学

2019-09-10 19:56尹秀梅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19年48期
关键词:逻辑解析分层

尹秀梅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一贯为“解析型”模式,即将文本分割为逻辑结构、表达方式、内容主题的维度,并以各类问题为依托进行全面细致化的解剖,对此,各语文教学研究者有过一定的质疑而认为其颠覆了阅读的初衷及其个性化行为的属性,但其皆为着引导学生对特定文篇有真正的理解——理解文篇作为阅读的初衷存在。基于此,以学生对文本解析意义知悉为目的的阅读教学亦便应作为一合理的语文阅读话题列入学科教研之行。

大多学生排斥、甚而厌烦语文阅读,因为伴随阅读的还有之后各式各样的问题考察,这属学生的畏难本能而不可置臧否。在必得具有的问题考察条件下,教师所应做的便是告知学生问题考察对于其所欲进行的单纯个性化阅读行为和效果的意义,以使其在此基础上平和接受、进而热衷于以问题对自身阅读进行考察的形式。而在此以解析意义知悉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模式建构中,则可以以文本结构逻辑、表达方式、内容主题为纲领,以追问为方式,让学生知自身理解之不足,并从此不足中领悟出问题引领的意义来。

1.追问学生文本结构逻辑,不清晰以解析

结构逻辑是文本必备的首要要素及学生对文本进行解析的首要方向。但对此,大多学生皆呈排斥的态度,认为“结构划分有什么意义吗”、“为什么总是结构分层”、“不分层我也能看懂文章说的是什么”。对此,在消除其此类疑问、使其平和接受结构分层的目的之下,教师则应顺其疑问而行之,即对其自主的文本理解成果进行提问,以从其不完善的回答中得出逻辑分层的意义来。

例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中,在学生文本初读之后,我则让其说说本文内容。一位同學则说道:“文章写的是父亲送‘我’去坐火车,帮‘我’买橘子的事件,在他买橘子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的背影,这使‘我’感动”。对此,我则追问:“文中只交代了这一件事吗?你这样把作者的文字笔墨大幅缩减,经过作者的同意了吗”?同学们对我的幽默质疑哈哈大笑,并进而提炼出“给祖母奔丧”、“父亲赋闲”、“‘我’回北京”、“对父亲想念”等被遗落的部分。在此之后,我则又追问:“文章写的是‘背影’,那为什么要写这么多事件与旁枝末节的内容呢”?大家思而不得。至此,我则引出最终的目的性问题:“大家现在觉得自己原本可以看得懂文章了吗”?大家或哑口无言,或羞涩含笑。于此同时,我则补充了围绕“父亲背影”此中心点的文本三大结构结构部分,也即叙述逻辑。如此,同学们则不仅能够明白结构分层问题对于阅读解析的作用与必要性,亦能够潜移默化获取写作谋篇布局等的知识。

2.追问学生文本表达方式,不清晰以解析

继文本结构之后,阅读教学的第二大必要环节则是在语言素养培育基点下的对学生关于文本表达方式的引领学习。在此,教师或者阅读题目命题亦常以对相关问题解答要求的方式去进行教学与考察,学生对此的态度亦同为排斥,而认为:“这有何用?咬文嚼字是古人才做的事情,能说话就好了,说的那么文艺,别人又听不懂,还会认为你矫情”。对此,教师则亦可以以追问词语或句子意义的方式进行对学生此对于表达方式不良态度的扭转。

例如:在《济南的冬天》一文的教学中,在学生文本初读及对文本结构层次进行完分析之后,我则让同学们去解析“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此句话的意思,即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里所述之景。其中一位同学是这样说的:“下小雪的时候,肯定山尖是最先白的,看起来就像一条白线;但是山坡于高低起伏,雪着落的便不均匀,整体看起来像花纹一样......”对此,我则追问:“你的描述也不自觉地使用了比喻修辞,为什么呢”?其回答:“因为这样能够描述更清楚形象”,我又追问:“你描述时肯定是依托自己的想象的,但你这样的想象从而而来?”,很明显,其从作者同样形象的叙述中来。在此,我便又让其将原文中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等涉及到比喻的描述去掉,再去阅读,其对于表达方式及对其进行学习的作用则更能够清晰了。

3.追问学生文本内容主题,不清晰以解析

在阅读教学对表达方式的关注之后的最重要环节则是对文本主题结合文本内容的提炼。这是小学阅读即已具有的阅读教学环节,但大多依旧不知此环节的用意何在,即明晰“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作者出于何目的而得以创作此文本”,因而对此亦不以为意或者排斥抗拒。对此,教师则亦可以以“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等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主题思想情感的关注。

例如:在《秋天的怀念》一文此中心思想提炼环节的教学中,我并没有直接以“中心思想”直接命题而让同学们依据惯例进行填充,而是向其问道:“大家想想史铁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这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呢”,这同样激起了其的好奇与思考。而在最后当其提炼出“作者对母亲很怀念,并对先年对母亲不解的悔恨”此结论后,我便冠之以“中心思想”的名,如此,同学们便能够知主题思想对于文本理解的重要性。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亦要秉持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原则,即知道要对文本结构、表达方式与主题进行分析,亦懂得为什么要对其分析,以使其具备阅读解析的自觉动力。

猜你喜欢
逻辑解析分层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逻辑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睡梦解析仪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