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曼娜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来重新认识课堂教学。那么,小学语文生命化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实现何种样态呢?
一、生态的课堂
生态的课堂首先是教师用生命融入的课堂。有的老师喜欢给学生下马威,上课时总绷着脸,非常严肃地上课,学生像老鼠见到了猫,上课挺直腰板,坐得端端正正,课堂气氛非常紧张,学生怕答错了,轻易不敢举手。这样的氛围,就像是一块坚硬的土地,小草如何发芽?张文质教授认为:“老师是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在影响、默化、润泽着他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是通过这个具体的人而在形塑着更多具体的人的,这样的影响对成长中的儿童而言真的是直接、持久、深刻的。”所以,老师以什么样的状态进入课堂对生命化课堂的构建很重要。同一个班级,不同的老师进课堂,学生的表现完全不同。因此,生态课堂首先是平等的课堂。老师与学生平等、学生与学生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像肥沃的土壤,有了肥沃的土壤,嫩芽才能自由生长。 其次,生态课堂是对话的课堂。有了平等,才有对话,才能产生情感的碰撞,只有碰撞,才有思想的火花。对话,是相对于一言堂而言的。对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老师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就像是介绍对象,你要抽身,让他们直接对话,他们才能了解对方,体会对方的情感,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如果你老是站在他们中间,问个没完没了,或者干脆代替文本跟学生对话,你这不是第三者是什么?当然,除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还有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这是读文本的体会与交流,是分享的课堂,是共鸣的课堂。
再次,生态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我们要让学生以真实的状态存在于课堂中,要了解学生已知的是什么?不知的是什么?想知的是什么?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同学,决不让一部分学生成为配角。让每一个学生以真实的学习状态存在,才能生成属于不同学生的不同的思维结果。对于生成的课堂,我们要关注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回答的?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正确的反馈,包括规范学生的语言,对学生产生的负能量给予正确的引导。例如,学生想像说话:“我要变成一颗摇钱树,摇下很多很多的钱。”对于课堂这样生成的回答,老师要趁势引导:“你摇下很多很多的钱能帮助哪些人呢?”学生想了想说:“我要把钱给那些生病的人,让他们有钱看病,我还有买很多好吃的,送给灾区的小朋友们。”这样的生成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生成的课堂对老师是一种挑战。但正是这种挑战,才让我们老师获得专业的发展。课堂上学生的生命状态,也在塑造着老师的思维状态、阅读状态、包括现场的智慧状态。生命化课堂就是促进师生双发展的课堂。
二、生活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课堂生活也是学生对人生过程中的一种体验。学生到学校接受教育,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教师与学生都有着各自的生活世界,他们以各自对自然、社会、人生以及自我的体验、理解与感悟使得世界丰富多彩。语文教学不论是识字课、阅读课、口语交际课、习作课、综合性实践活动课等,都要以生活为根基开展教学活动。
现在以阅读教学为例,说说如何构建生活的课堂。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品词品句品感情品思想。如何让学生品出“味”呢?叶澜教授认为“知识不只是书本上的符号,他们也是有生命的,但是要靠教师去把他们重新‘激活’,使其呈现‘生命态’,办法是:让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回原生活,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命态”,使文字符号“活”起来。 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老舍先生写的《猫》有一句话“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句子中“蹭”字用得准确、传神、生动,我们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字义,而且要让学生从词中悟情,读活“蹭”字。引导学生品读时,可分三层。首先,学生用动作表现,体会 “蹭”的含义;其次,启发学生回忆:你养的宠物蹭过你吗?当时你有什么感觉?学生通过回忆生活场景,一幅生动有趣的宠物亲主人的画面在学生的眼前浮现,学生感受到小动物是多么的可爱!接着问:“你蹭过你的爸爸妈妈吗?当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这一问再现了学生平时的生活细节,拨动学生心海中最温柔的涟漪,激起学生对父母的依恋、亲昵之情。“蹭”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但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场景,联系上下文品读,学生感觉到的已经不只是一个词,而是动物亲人,人亲动物,动物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的温情了。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里也处处有生活。儿童的生活里有许许多多的童真童趣。我们要善于发现儿童生活里的“真”与“趣”,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去理解,不断调动他们具有儿童特色的生活积累。生活的课堂致力于营造一种“生活态”“生活场”,即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并将学习过程与生活情境、游戏情境等融为一体。这样的学习不是外加的负担,相反,每个学生都处在一种“亲临在场”“深深卷入”的主动状态之中,学习成了有意义的生活。
三、生长的课堂
对于學生而言,课堂教学是获得成长或发展的必然场所,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生长的课堂就是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语文知识的增长,还有语文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成长。生长的课堂的教学设计首先要符合学生的年级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例如,部编教材第七册第八单元的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导读要求: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课前活动:老师分享公众号中能体现自己“喜怒哀乐”瞬间的照片,师生用“那一刻我害怕了,因为……”“那一刻我惊呆了,因为……”的方式介绍自己。然后,引入课题:你愿意让老师继续认识你吗?你最愿意让谁认识你了解你?这样的引入,通过创设真实的语境,引导学生明白:原来,每个人的喜怒哀乐都不一样,那些“心儿怦怦跳”的事儿里藏着特别的自己。同时,也使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表达自己,让学生初步有了写作的读者意识。《课标》指出,学生在习作中“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乐趣。”这节课的引入,把学生引入第一个生长点:“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的心儿怦怦跳’的那些事儿,分享我们的感受,并在表达中分享,悦纳自己和他人。”
接着,老师通过让学生在讲述事情的过程中找到心跳得最厉害的那一刻,用“心形图”做标记。借助形象的“心跳图”,让写作的思维过程变得可视,可触。学生用直观的方式体会“事情”与“感受”并进,在能在讲清事情的基础上聚焦“感受”,从而获得第二个生长点:把感受写清楚。
然后,老师通过让学生对比两篇“范文”,评价自己的习作,了解自己习作的不足之处,再通过微课视频的正面导写,引导学生进一步聚焦“感受”,从“想‘多’了”“身体‘变’了”等不同角度,用不同表达方式把感受写清楚、写具体。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是学生习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是在这节习作课上获得的第三次生长:如何把自己的感受写清楚,写具体,并且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不一样的感受。
生命化课堂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生长的课堂。构建这样的课堂,我们要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师生要有真实的情感投入,要重视在阅读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表达、纠错。运用具体形象手段呈现学生的思维或情感过程,让学生思维和情感变成可视、可触、可感,从而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生长,是生命化课堂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