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为了求取课堂高效和优化,语文学科与科学学科的横向沟通与融合。如何挖掘交集,融会贯通,实现高效课堂,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两学科融合有一些思考,从小学科学语文学科融合的意义、方法、误区谈谈看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小学语文;有机融合
引言
语文教材课文内容与科学课程或在教学内容,或在教学方法,或在思维方式,或在知识背景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借助科学与语文教材,资源共生,相辅相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现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是有必要的,有意义的。
1小学科学与语文融合的意义
1.1破除分科堡垒,互为补充,拓宽学生知识面
科学与语文的融合既能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了解相关科学知识。比如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整个单元都围绕科学展开,如《爱迪生救妈妈》,《恐龙的灭绝》等,大部分孩子对恐龙充满了好奇,课文只列举了恐龙灭绝的猜想,那么对于恐龙的分类,不同恐龙的生活习性等科学知识学生同样充满着好奇,那么我们在学习语文的基础上,不要就此戛然而止,语文教师为科学开辟一条小径,让孩子们去探索恐龙的更多奥秘。
1.2资源共生,相辅相成,减轻学生负担
科学语文资源共生,相辅相成借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第四单元围绕环境问题展开,课文《只有一个地球》《狼和鹿的故事》等,从生态环境的各个角度,呼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同时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模块《环境和我们》同样围绕这一主题,以调查实验等方式体现环境问题这一主题,此版块中要求学生写调查报告,建议书等学习要求,两部分内容虽然科目不同,但都指向同一学习目标。
1.3补充延伸,打破僵化,实现高效课堂
传统教学中各学科知识孤立、片面、零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人教版一年級教材中《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等故事,很多语文教师进行绘本教学时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教材处理之巧妙,文本内涵挖掘之深入,方法之高明,可谓登峰造极,然而小蝌蚪为什么一时找不到妈妈呢?小壁虎的尾巴为什么还会再生呢?其实文本中涉及到很多有趣的科学知识,那么又有多少语文名师能迁移到科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呢?小青蛙的变态发育,小壁虎通过动物学上的“自切”进行自卫现象都是有趣的生物学知识。又何必坐等四年级时再孤立、生涩、的进行学习。
2如何实现科学语文学科的有效融合
2.1巧分比重有机整合
在语文教学为主体,科学教学为辅助的个性化语文教材中,教师可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主题或科学概念)选择难易适中,比重合理,方法巧妙的素材,补充支撑语文教学。例如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中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以及后一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的学习过程中课本要求以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其实并非这两个典型的单元,科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以生动的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
2.2巧融小学语文科学综合实践活动
在“大科学”的维度之下,无论是语文课本中结合单元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还是以地方性特色为主的校本课程之下的综合实践活动,都涵盖了科学这一主题。人教版教材语文《赵州桥》学习之后,进行家乡桥梁调查研究、探索拱形奥秘的实践活动;《鸟的天堂》的学习,激发学生根据当地(青海西宁)每年冬季乌鸦集体进城的现象调查了解城市热岛现象的原理。
2.3巧用语文课外读物中的科技小品文
如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浮力》的学习,补充《死海不死》、《阿基米德发现皇冠秘密》、《曹冲称象》等故事,有助于学生用学习的有关浮力的知识解读故事,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内涵。人教版课本各学段都安排了充满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说明文。一二年级就加入了浅显易懂的说明文《植物妈妈有办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风娃娃》等,不胜枚举,通过课后延伸了解自然,了解科学,了解世界。
3如何避免走入小学科学语文学科整合的误区
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学科整合的道路上去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教师的课前准备,灵活的处理教材和教学,教师自身必须积极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尤为重要。那么学科整合从源头上避免了进入误区。其次在整合中,科学得选择,分析,梳理出合适的双学科融合点,把握两学科间的区别与联系;其三,学科整合需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正确把握学生各阶段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选择难易适中,融合性较强的双学科交汇点。
总之,通过小学语文和科学双学科融合,整合思维,求取课堂高效和优化,力争达到1+1大于2的效果,同时为学生素质教育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帮助学生整体的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把握世界。
参考文献
[1] 黄勇.浅谈科学课与语文学科的融合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8):6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8
[4] 湖南教育新闻网http://news.hnjy.com.cn.2017.2.20
[5] 环球教育评说.学科融合式教学有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7.1.25(15)
[6] 钟启泉、张华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1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15
作者简介:关雪琴,青海师范大学一线教师,2007年.9—2008年3月就职于青海民和官厅镇中学,2008年至今就职于青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的理论实践知识。自教改以来积极参与教改活动,实践课堂教学改革,在西宁市城西区一系列主题教改活动中均参与并取得优秀成绩。因课程调整,同时担任科学课程教学工作,多年的跨学科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语文与科学课教学经验。任教时多次参加省级科学课程培训,并在不断的探索中带领学生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dv大赛,青海航空航模大赛,所带学生均获国家级及省级较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