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亚男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对自己的学生作过分析与评定,他认为:“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意思是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孔子对每一个学生的要求与教育方法有别。学生间毫无疑问存在着个别差异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以成就数学课堂的精彩。
捕捉起点差异
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是有差别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课堂上,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捕捉学生这种生活经验的起点差异,让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教学彰显浓浓的生活气息。数学课堂应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联结起来。比如,教学“统计”时,课堂伊始教师向学生简介摸球游戏的相关规则,接着,让学生依据游戏规则展开探究活动,再进行交流分享:
生1:我是看到球上的序号是多少,就用这个序号表示。
生2:我是先画4个圆圈去表示球,摸到几号的球在对应的圆圈上写上几。
生3:我是先用阿拉伯数字1、2、3、4去表示4个球,再在相对应的下方画圆圈表示。
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很快会发现,用第2种与第3种方法记录看上去更清楚一些。此时,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这是个好办法,用比较简单的符号来记录,可以看得清楚。
学生的第一次交流是“原生态”的,其差异反映了学生学习起点的差异。课堂上教师捕捉到“起点差异”后并没有直接介入评价,而是让学生相互评价,最后才给予一个总结性评价。这样就可以将全班学生的“起点差异”充分暴露,暴露之后,学生的认识就会逐渐统一,再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就显得比较公平、合理。显然,敏銳捕捉 “起点差异”,并根据“起点差异”展开教学,彰显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尊重认知差异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存在着差异性,观察、记忆、注意力、想象力的发展呈现不平衡性。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理解学生的认知差异,并利用学生的认知差异有的放矢地去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真实。比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介绍算理时,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版本,但都不尽如人意。此时,一位小男孩高高地举起了手,教师示意这位小男孩继续回答:“我觉得刚才几位同学讲得不太清楚,我再给大家解释一遍。”
师:你觉得哪个地方讲得不太清楚,你就问他们哪个问题,让他们解释,考考他们,好吗?
小男孩点点头,问:“为什么将48与120这两个数加起来?”
生1:因为它们分别用4×12和1×12算出来的(很多同学齐生反对说:“是10×12”),所以要将两个数的和加起来,才是它们的和。
男孩: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2写在10位上?
生2:因为10×2,所以把得到的2写在10位上。
小男孩佩服而满意此回答。
课堂上,执教老师巧妙利用学生的认知层次及深度的差异,去着力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与交流能力,让数学课堂变得鲜活与灵动,真实而高效。
接纳思维差异
我国古代学者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课堂上经常会发生各种各样独具创新价值的“音符”,其实,这些看似“不和谐的音符”正是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而迸发出的课堂 “亮点”。比如,在“时、分、秒的认识”课堂练习环节,出现了这样的一幕:师:请大家想一想:“从8时50分到9时20分共经过了多少时间?”想好后在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思考后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生1:从8时50分到9时20分,经过了30分。我们想从8时50分到9时经过了10分,再从9时到9时20分,经过了20分,合起来共30分。
生2:从8时50分到9时20分,经过了30分。我们是这样想的,从8时50分到9时20分,分针走了6大格,也就是30小格,所以是经过了30分。
师:各小组代表回答得都很棒!其他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稍等片刻后,一位小女孩怯生生地站起来说:“我有一种方法,是用坚式计算的,不知道对不对?”
教师没有放过这稍纵即逝的教学细节,而是鼓励这位小女孩大胆地到黑板上将自己的算法板书下来。小女孩边板书边解释根据以前学过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先用20分减50分,不被减,就到9时里借1,借来的1当作60分,再加上20分后,用80分减去50分,就等于30分,9时被借走了1时还剩8时,8时减8时等于0时,所以是经过了30分。此时,大家对这位小女孩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课堂推向高潮。
数学教学的目的绝非是让学生形成高效、统一、固定的运算方法与熟练的运算技能,而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地接纳学生的思维差异,让学生充分地张扬自我,放飞思维,启迪智慧,课堂定会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十里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