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晓航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257-0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不断地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思维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它集中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和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例如:学生学过分式的约分、通分后,思维往往停留于“分式的约分、通分的基本法则”的浅层认识上,如果能适时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让学生悟出两者都是分式基本性质的应用,只不过所取的角度不同,前者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后者取“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就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
2.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而思维的灵活关键在于兴趣,而兴趣的培养,能力的创新又来源于实际生活。那么,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联系生活实际呢?我认为就是要让数学课堂生活化,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进生活。只有让丰富多彩的生活走进课堂,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意义,知识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的性,增强学习的动力。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潜能,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也就会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去分析思考问题,解题思路就会开阔而全面,解法简洁而又巧妙,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新的观念指导、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数学课程标准》同时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的工作是富于创造性的工作,每一堂课都不一样,每一堂课都有创新因素在里面,又由于课堂教学是一种生命的运动过程,是心灵之间的融洽与碰撞,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没有互动,教学活动就不能产生,所以,我们应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和接受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积极提倡从做中学数学,探索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为学生创设了适当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做数学、用数学,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产生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通过联想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用立体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思维是多向的,有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概念初步形成后,在运用概念时要灵活,如果一味地让学生模仿性地运用,会使思维产生懒惰。教师要设计新颖灵活的题目,以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解决。
第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促进学生数理逻辑思维的不断发展。教师可以设问,这道题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何联系?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去思考、去联想,也就是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地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前,充分挖掘教材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的疑问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生活走进课堂,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信息,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有创新。
第三、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
《數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如何让课堂充满活力,使学生得到发展呢?从课堂听课情况看:有些课表面上进行得很顺利,有问有答,有说有笑,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整节课也让人找不到多少不足,但总让人觉得缺乏交流,缺乏实质性的碰撞,没有鲜活的生命感受。富有个性的过程是不断生成新的问题。教师让学生脑子里有问题,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教师不应唱独角戏,大量地占用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及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日积月累,致使学生提不出问题,更不能产生思维的碰撞。
3.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因此,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以及思维能力的形成,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随着练习而逐步压缩,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强化技能训练一定要在学生切实理解运算法则、定律、性质等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平时坚持适量的口算和应用题练习,通过视算、听算、口答、速算比赛等,采用“定时间比做题数量”、“定做题数量比完成时间”的训练方式,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4.提倡求异思维,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活动的独立创造水平。在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教师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进行思考,尝试有无更简捷的算法。在整式的四则运算教学中,提倡新颖的解题方法。除要求学生能掌握一般法则进行计算外,还可启发学生合理想象,用新颖独特的方法进行解题,使参加运算的数形变值不变,使运算简便。这样训练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独创性思维品质也得以培养和发展。
总之,数学是一门培养思维能力的基础课。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一思想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切实达到学生既轻轻松松地获取了知识,又培养、发展了他们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