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教育法在二胎教育中的行动研究

2019-09-10 15:43张映球唐丹张惠瑜曾令发袁媛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5期

张映球 唐丹 张惠瑜 曾令发 袁媛

摘要:2013年国家逐步开放二胎政策,不少原独生子女家庭开始养育第二个孩子,成为了二胎家庭。家庭模式的改变,令变成了家中的大孩原独生子女,短期内不能适应这种身份角色的转变,随之出现了一系列偏差行为,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基于二胎家庭的教育现状,本课题以萨提亚教育法为理论指导工具,从个人层面、家庭层面、学校层面开展研究工作,摸索出萨提亚教育法在二胎教育中的有效融合点,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二胎教育;萨提亚教育法;大孩;偏差行为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5-0170-03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多年,城市家庭的独生子女模式基本形成。2013年,国家逐渐开放二胎政策,一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开始养育第二个孩子。随着二孩的出现,家长会将主要精力放在二孩身上,原本是独生子女的大孩会感到自已被冷落和抛弃,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偏差。随着二胎家庭的逐渐增多,两个孩子的养育问题也必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目前国内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课题旨在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深入研究和探讨城市二胎家庭的教育问题,助力二胎父母觉察自我,有效关注大孩行为,及时调整自我和大孩的心态,为大孩的心理健康成长导航。

1.问卷分析

本研究在前期准备阶段,于网上发起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大孩在二孩出生前后都出现了一些偏差行为,如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不稳定,沉迷网络,人际关系紧张等。这些偏差行为持续时间的长短和程度的轻重,主要与大孩自身性格、家庭沟通方式、学校关注程度有关。二胎家长如何培养两个孩子的手足之情,学校的老师们该如何引导大孩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指导二胎家长调整家庭教育和沟通模式等这些由国家政策变化带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新挑战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在前期准备阶段,从大孩的个性特质、家庭沟通方式、父母教养方式等方面发起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有509组符合条件的二胎家庭(大孩正处于学龄期时,二孩出生了)自愿参与了问卷调查。

据问卷统计,大孩就读年级处于中年段的比例比较多,而小学中年段的大孩正处于自我个性冒头的时候,为人做事都比较冲动、冒进、易情绪化。这给二胎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急需家长用心应对。

抢打现象或是借助权威的力量拿回自己的东西,均占总数的五分之一。而温和、有效沟通则偏少,说明二胎家庭中应对同胞冲突的方式以技巧,需要得到有效指引。

这一组数据显示二胎家庭父母经常表达情感期望与比较少表达期望的,比例各占一半,说明不少家庭中的沟通存在模糊、冷漠的现象,家庭成员的自我价值感不高。

这一组数据表明部分家庭意识到大孩觉察到父母花费很多精力在二孩身上而哭闹时,能够用积极富有建设性的方式来与大孩沟通,但过半的二胎家庭父母尚未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综合509组问卷信息分析:

(1)上小学中年段的二胎家庭大孩,正处于个性凸显的年纪,在语言知识偏弱与个性发展迅猛的冲突下,加上家庭新成员的来临,大孩的内心感受如翻滚的水,涌动的云,如若得不到有效缓解,极易产生偏差行为。

(2)二胎家庭中的父母大多为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工作,这意味着时间和精力会透支。从问卷统计情况来看,家庭中母亲给予孩子更多照顾的,占绝大多数。这说明,母亲的精神状态尤为要关注,同时父亲参与家庭,照顾孩子的作用要发挥出来。

(3)二胎家庭中大孩与二孩相处时,就玩具等物权的拥有和分享,从问卷统计情况来开,大多数大孩是通过向权威求助、直接抢打或是委屈自我的不良方式来应对,这说明二胎家庭的沟通模式及家庭规则需要得到有效调整。

课题组成员从509份样品中选取了30个具有代表性的二胎家庭,以萨提亚教育法为理论指导工具,对这30个二胎家庭进行了两年的深入访谈和个案追踪。

2.个案追踪

典型案例1——大孩、二孩均为男;

男生小冉,10岁,三年级,先天气质偏于忧郁型。自小由母亲、奶奶抚养,父亲工作忙碌,经常出差。三年级初,二胎弟弟出生。班主任观察:课堂分神,不愿意听讲;每晚各科作业漏做或不做。课间休息时间经常发呆,不参与同伴玩乐。经与母亲沟通,每晚回家只玩电子游戏,不愿意参加任何活动,也不愿意看书做作业。

男孩小冉,将未满足的渴望,转化为学习上的散漫,沉浸于电子游戏等表象行为。

典型案例2——大孩、二孩均为女;

女生芳芳,8岁,三年级学生,明事理却胆小怕事,性格急躁。妹妹较为活泼,性格开朗,大笑大咧。妹妹喜欢逗弄姐姐,没有边界感。姐姐性急,容易一激就怒。父母一见这样的情景,既批评妹妹,又嫌姐姐小气。不断地发生类似的事情,姐姐的脾气越发暴躁,家庭教育从原来相对平静的耐心说理变成了指责教育。

女孩芳芳,将未满足的渴望,与妹妹的冲突,经由越发暴躁的脾气显现出来。

典型案例3-大孩为男,二孩为女;

男生希希,一年级学生,课堂积极发言,自尊心较强,与同学关系友好。二年级上学期,希希妹妹出生。希希开始变得敏感,而与同学关系紧张。比如他无缘无故用水杯敲另一个男孩的头(曾经的好朋友),这个男孩子没有还手只是眼泪吧嗒地告诉老师,希希还起了高调:“你哪只眼睛看到是我?”最后在同学的指证下承认打了别人,但是还是不承认用瓶子,说只是用手轻轻打的,而且还在最后加上一句:“谁叫他以前绊倒过我呀!”

男孩希希启用指责、否认的防御机制,彰显其未被满足的渴望。

典型案例4-大孩为女,二孩为男;

女生小玲,三年级,是个文静、做事认真的孩子,与同学相处友好。弟弟出生后,小玲开始懒散,不是忘记带课本,就是忘记带作业;还有一次居然跟一位男同学大声争执,这跟之前文静的她简直大相径庭。

女孩小玲,因前后判若两人的表象行为,引起家庭成员的关注。

课题组从30个个案中选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二胎家庭,大孩、二孩性别分别是“两男、两女、一男一女、一女一男”。经追踪了解,发现大孩性别不论是男还是女,出现偏差行为,均为潜在的渴望未被满足,又缺乏良好的沟通表达技巧,加上父母不良的应对方式,忽视或失衡,指责或讨好,引发大孩在家庭中的失落感、迷茫感、无价值感。课题组成员们针对这些本质问题,引导二胎家庭父母尝试运用萨提亚教育法,觉察并调整自我,帮助大孩度过心理困境期。与此同時,课题组成员在学校开展相应活动,关注大孩,给予认同,家校合作提升大孩的自我价值感。

3.方法指引

3.1 家庭层面,建设表里一致的沟通环境

表里一致指的是每个家庭成员承认且接纳的内心体验,并且能够表达它们,将内在期望和知觉转化为一种满足每个成员内心需求的可靠方式。

(1)觉察感受

感受依赖于个体过去的经验基础,是一种长期积累的隐性心境。即便个体的感觉是由当前的事件所激发出来的,人们也常会使用自己潜在的感受来进行反应。我们的反应性感受,我们对自己感受的感受,建立在我们的期望和知觉基础之上。个体最普遍的反应性感受包括伤害、恐惧和愤怒。女性的反应性感受是受伤害和哭泣,男性则感到愤怒和叫喊。

家庭中二孩的降生,或多或少会对父母和大孩带来影响。当不良影响来袭时,家庭成员们要关注自我和他人感受,及时调整。

①觉察大孩偏差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

有限的信息会让个体对现实事件产生一个狭隘的印象,进而扭曲看法,在不完整的信息基础上,做出解释,得出结论,最后通过各种表象行为表现出来。二胎家庭中的大孩出现对父母等权威人物的反抗,如出言不逊,执拗逞强;出现对课堂学习的不上心,如懒洋洋,注意力不集中,不交作业等,聚焦于家庭相处中,是大孩凭有限的知觉信息认为二孩的到来,占据了父母的大量精力,夺走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温暖,产生了“我是多余的,我不被爱的”的心理,进而通过不良行为表露出来。父母通过大孩的表层行为,去觉察其行为背后的需求,给予坦诚分享,丰富信息;给予关爱、肯定等心理营养,大孩的心理需求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②觉察自身应对大孩偏差行为的心理感受。

感受源于我们对自己所看到的和听到的东西赋予意义。二孩家庭中,两个孩子的相处问题,大孩的学习行为问题,时时处处牵动父母的心,影射出父母对冲突事件赋予怎样的意义,考验着父母应对冲突的耐心与智慧。若感觉很糟糕,父母则真实地聆听自我的感受,拥抱、接纳并冷静地将感受与事件意义分离。回到事件中,澄清自我的想法、感受,核实大孩、二孩的真实意图,检验自我和孩子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后,便能获得更优的选择项,从而得以更理智地处理问题,而不会被大孩、二孩弄得焦头烂额,头痛心烦。典型案例2中的父母未能觉察到自我、孩子的感受,而只从表象入手,批评妹妹,责怪姐姐小气,最终让事件中的三个人都体验到了负面感受。

(2)调整方式

在如何反应、应对和存在的问题上,个体拥有多种选择。个体选择怎样的应对方式与其自尊水平息息相关。萨提亚教育理论认为,人们对熟悉的感觉太过偏爱,而在大部分的内部或外部世界里,又常常会依靠自动化的反应模式。应对模式是一种所谓的防御或是生存机制,在压力情境下,应对模式表现为四种生存姿态一讨好、指责、超理智、打岔,一般可以显示出个体在一段与他人的关系中,如何看待他自己的。

二孩家庭中,原本在二元关系中不明显、或者根本没有机会显露出来的问题会随二孩的到来而暴露。要解决关系里的困难,家庭成员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表里一致的沟通,从而提高自我和孩子的价值感,双方应对问题的方式也会有所改变。

二孩家庭中,面对弟弟或妹妹的哭闹,父母会焦急上火,这时用的应对方式要么是讨好式哄劝,要么是指责式批评;而大孩的情绪化反应,偏差的行为表现也会激怒父母,令其无所适从。父母真实地运用感觉,去听、去看,觉察自己对看到的一切给予什么样的解释意义,对自己所作的解释产生了什么感觉。自己是如何去防御保护自己等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后,进一步将感受与意义分开,增添选择项,从而改善自身应对大孩偏差行为的方式。

(3)给予尊重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或一个面部表情都是一种信念,会影响孩子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以尊重的态度沟通,积极的语言引导,对调整大孩的偏差行为影响深远。

江股家庭活动日,引导大孩参与活动的规划与执行,增强大孩的家庭责任感。

自尊、交流、规则和信念是组成家庭系统的元素。平等的交流和人性化的规则是开放系统的特征,且允许系统中的每个人蓬勃发展。大孩作为家庭系统中独一无二的,有价值有能量的存在,是能发挥其功用的。二胎家庭的父母应当创造各种机会让孩子尤其是大孩尽责,让其有价值感。家庭活动日的策划与执行,给予大孩充分表达情感、意见的自由,在安全和谐的氛围里,大孩得以表里一致地与家人交流,在此基础上,容易带来自信及相应的能力准备。

②恃别时光,让大孩有“我很重要”的感觉。

二孩的出现,有时会令家庭突然间忙不过来,甚至有焦头烂额的感觉,再繁忙的,家长也不要忘记与大孩共度特别时光。与大孩的特别时光,可以是定期出去吃一顿饭或看一场电影,也可以是特定时间手拉手的散步,甚至是一起听音乐。专注地与大孩共度高质量地“特别时光”,将有助于与家长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

3.2 学校层面,营造温馨向上氛围

(1)积极合作,搭建平台

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现在很多家庭面对两个孩子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苦于找不到行之有效的方法。班主任尝试从班级中找到一个比较热心的二胎妈妈组建班级二胎家庭微信群,大家借助这个平台探讨带二孩的经验,交流大孩或者二孩的学习情况等等,也将平时的苦恼与困惑以及遇到的问题说说,大家集思广益帮助出谋划策。家长们经常组织一些外出的活动,线上与线下互动,二胎家庭很多问题在这个平台中得以很好的解决。

(2)活动导向,发展自尊

①班级内在学习与生活上开展各种活动,诸如以阅读、书写、朗诵为主的学习活动和以跳绳、打羽毛球、足球为主的体育活动及以绘画、手工、技艺为主的艺术活动,从不同层面激发并发展学生的积极性,让不同个性的学生有表现优秀的机会,将二孩家庭中的大孩纳入到一个大的颇具竞争氛围的环境中让其得以找到自我价值感。

②榜样引领,学会担当

设计一次特别的班会:找来几个家中有弟妹的优秀“大孩”,让这些孩子的家长把大孩在家中一些优秀的表现,如怎么对待弟弟妹妹,做作业时遇到不会做的怎么办?当弟弟妹妹需要爸爸妈妈时“大孩”是怎么做的等等用拍照或者微信语言采访的方式放人设计中,让孩子们感受这些孩子的担当与责任心以及独立自主能力,同时从这些孩子身上习得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好习惯。既肯定了优秀“大孩”,又引导了有偏差行为的“大孩”。

(3)发现优点,跟踪了解

班主任可坚持一周与二胎家庭中的大孩聊一次天,了解其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定期与其他老师了解大孩在课堂上的表现,抓住一些细小的变化与进步在全班进行表扬,让他觉得自己还是有很多的优点和进步的地方,有意识地朝着有责任、敢担当的方向迈进。

3.3 个人层面,认识自我价值

(1)植人自我信念

萨提亚在《自我尊严》中引导个体这样来看待自己:我知道关于我的某些方面正在困扰着我,而其他一些方面并不为我所了解。但是只要我友好地爱着自己,我都可以鼓励自己,并且充满希望地寻找解决困境和了解更多自我的方式。[6]二胎家庭中的大孩,在日常生活中一遍一遍地尝试植人自尊信念,不断教练直至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

(2)隐喻接纳自我

幼儿绘本故事《鸡蛋哥哥》系列,说的是鸡蛋哥哥总不愿意破壳而出,他的家人都以平常心对待。后来,鸡蛋哥哥的壳破了,出来后他看看自己,觉得也挺好,尤其是帮了弟弟妹妹的时候,感觉是超级棒,虽然不时地回味鸡蛋壳里的时光。品读完这一系列故事后,可以让大孩写下自己的心得。从故事中找到隐喻的含义,从而调整接纳自我。

(3)真诚表达沟通

大孩尝试开放感觉,聆听自我感受,核实同胞、父母意图,教练自我的表达。如个案中的小玲,见大家都忙于照顾弟弟时,可以对父母这样说:“妈妈,我看见你刚吃完饭就忙着给弟弟喂饭、洗澡、逗他玩乐,都没时间陪陪我,我感觉自己的心都要碎了。你可以临睡时和我说说话吗?”当大孩将真实的感受和想法建议清楚、具体地表达出来时,潜在的渴望和期待会得到满足。

(4)课题反思

本课题以萨提亚教育法为理论指导工具,助力二胎家庭中的大孩转变思想认知,调整偏差行为,提高自我价值感,取得较好的成效。萨提亚认为问题的出现随即也会产生转机,每一个个体的内心都能激发出正向发展的力量,强调个体要接纳自我并自助成长。这种理念与中国的“志当存高远”、“天生我材必有用”等思想不谋而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由于萨提亚家庭教育法是在西方社会的家庭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高度的思想开放性与积极的寻求帮助性,融入家庭观念甚重,强调“家和万事兴”,“家丑不可外扬”的中国式家庭时,会遇到一些障碍。所以在运用萨提亚家庭教育法介人二胎家庭教育时,需要与中国家庭传统教育理念相融合,寻求到适合中国家庭运用的一套有效的家庭治疗模式。

总之,通过本次课题研究,笔者意识到把萨提亚教育法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中国家庭教育中,是一个很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也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回顾课题研究的过程,笔者尽量灵活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法中的技巧和工具,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因为缺乏熟练的深入访谈、跟踪的技巧,个案追踪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课题研究虽然完成,但研究的过程和最终结果存在瑕疵,存在局限性。

参考文献:

[1]维吉尼亚·萨提亚约翰·贝曼简·格伯玛利亚·葛莫莉著聂晶译.新家庭如何塑造人[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2]维吉尼亚·萨提亚约翰·贝曼简·格伯玛利亚·葛莫莉著聂晶译.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3]维吉尼亚·萨提亚约翰·贝曼简·格伯玛利亚·葛莫莉著聂晶译,萨提亚治疗实录[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4]郭瑞杰,梁贺红.薩提亚模式——一种基于家庭治疗的心灵成长模式[J].理论前沿,2008.

[5]沈清清.老大的烦恼[J].大众心理学,2012(12).

[6]郭章敬.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及其应用:一个中国内地的个案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