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珍
摘 要:文章针对当下儿童美学教育出现的程式化教学,忽视培养儿童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现象,通过对比实验以及实例说明的方法探讨儿童艺术创造力的来源和儿童基本的艺术创造心理特征,为培育真正的艺术人才提出建设性的教学策略,即从审美器官的培养、引导创作素材的积累、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正确的审美评价来培养儿童的艺术创造力。
关键词:儿童;艺术创造力;培养策略
一、儿童艺术创造力的来源
游戏是儿童艺术创造力的原动力。相较于游戏,艺术的创作往往需要艺术家独特的人格个性以及丰富的虚构与假想能力。他们创作出来的艺术品通常体现了艺术家的艺术人格特征。儿童在玩耍时投入了热情和专注力,用自己的方式来安排一切事物,使自己得到满足。游戏能体现儿童特有的艺术人格特征。假想与虚构的使用、艺术人格特征的体现正是艺术和游戏的共性。因此,教师可以把艺术当作是艺术家的游戏,它与儿童时期的游戏区别就在于艺术更为丰富。教师应该重视儿童的这种游戏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并且充分利用儿童在游戏时潜在的艺术创造力,提高教学效率。
二、儿童艺术创造的心理特征
(一)自发想象
我们通过一组对比实验,看看游戏和儿童艺术创造力的关系。
实验一:实验对象为五年级学生,实验主题为“水墨荷花”。教学过程为:1. 学生观察真实荷花图片;2. 教师作范画;3. 学生根据范画要求练习绘画;4. 教师对比评价学生作品。实验效果:范画教学限制了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画出来的作品趋于成人化,画面构图千篇一律,显得机械刻板。
实验二:实验对象为二年级学生,实验主题为“水墨螃蟹”。教学过程为:1. 学生观察真实螃蟹图片;2. 学生为螃蟹编写故事场景;3. 学生作画,教师引导;4. 学生互评。实验效果:学习内容故事化,富有游戏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认知不同种类的螃蟹,到参与给螃蟹编写故事的游戏,都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实验结果表明,儿童艺术创造的心理特征带有自发想象因素。儿童在游戏状态下更能展现儿童艺术特有的人格特征。培育儿童的这种人格特征,是促使儿童艺术創造力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主动创造
儿童能够本能地创造出非同寻常的造型对象,主要是由于儿童天生对事物有敏锐的好奇心与新鲜感。他们凭着感性作画,把感兴趣的、印象最深的对象特征强烈地表现出来,这就是儿童特有的艺术创造力。
(三)独有性
儿童艺术作品具有浪漫、稚拙的“童趣”,因为儿童有着宝贵的直觉、观察、想象以及抽象能力。毕加索曾经这样说过:“我花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绘画。”许多艺术家模仿儿童的绘画方式,长时间研究儿童艺术,提倡要返璞归真,试图创作出具有儿童艺术魅力的作品,可惜越是模仿,越是不得法。事实表明,儿童的艺术创造力是儿童所独有的,成人无法复制,也无法代替。
三、儿童艺术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一)审美器官的培养
每个儿童身上都具有艺术创造力,强烈的好奇心会促使儿童对新鲜的世界提问,这就是创造的最本能、最原始的表现。要培养儿童的艺术创造力,首先需要通过审美器官——语言、视觉、听觉器官的培育。
2008年,我国8岁的天才小画家田地在北京798艺术基地举办个人绘画展览。他之所以在绘画方面超越同龄儿童,是因为他的父亲发现孩子有独特的观察能力以及想象力,于是找到适合孩子发展的绘画语言。
(二)引导学生积累创作素材
1. 积累美术作品素材
在教学中,优秀的美术作品可以激发儿童创作的欲望,同龄儿童优秀的美术作品更能调动儿童的创作积极性。儿童欣赏这些新颖、丰富、优秀的范例作品不仅接受了美的熏陶,还拓宽了艺术视野。
2. 积累课堂教学素材
武汉市第五十九中美术教师邹华章以独特多样的教学方式打造了“疯狂课堂”。他抱着蟒蛇到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写生,穿一身纸皮和学生一起变废为宝,创作设计世界杯球衣,等等。邹老师为学生尽可能地准备新素材,引导他们发现新奇、细微的东西,鼓励他们用各种技法表现主题内容。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动手参与,创作了不少优秀画作。由此可见,儿童在课堂上的艺术创作往往离不开课前大量的材料收集,以及充分的素材准备。
3. 积累生活素材
一位资深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这样说过:“我们不需要教孩子们任何的绘画技法,孩子都可以绘画,他们天生就有着绘画的能力。我们不需要向儿童示范绘画任何东西,儿童都可以运用自己的绘画语言来画出他们眼里的事物来。”在生活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儿童的引导,不断给予他们新鲜的印象和刺激,扩大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我们要尽量引导儿童观察真实的事物,运用各种感官和思维去体验生活,使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应用现代教学方法
在培养学生审美器官的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培养具有艺术天赋的儿童,让他们受到专业的审美培育——专业艺术教育。儿童艺术教育中,十分有必要引进创造学所提供的一些创造技法。如,联想法(让学生通过身体感官的真实体验掌握平衡、对比、比例、重复、对称等美的形式原则)、头脑风暴法(利用集体的力量,学生之间不同的想法相互碰撞交流,随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发表的想法进行集中讨论,举一反三,产生连锁反应)、模仿法(临摹学习艺术家的艺术风格,思想以及技法)、实验检测法(诱导学生经过预想设计、前期准备、试验、反复检验、记录结果五个顺序阶段,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形成创造性思维)。
(四)正确的审美评价
1. 随心所欲,让儿童自由地表达
在儿童国画教学中,教师常常在传统与现代两者之间犹豫不定。学习传统绘画精华固然重要,但是枯燥的绘画理论、绘画技法对于儿童来说是较难理解的。如果一味地让儿童临摹成人画,这样往往束缚了儿童自由率真的创造天性,影响了儿童对现实世界事物的全面认知和了解,影响了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只有让儿童独立自由地创作,真实地表达他们所熟悉的对象,才会给儿童带来更多自由表达的快乐。教师要在儿童创作的过程中作适当的诱导,教授他们一些基本的绘画技法,去欣赏、品味儿童画,这样学生会创作出更多充满童趣的作品。
2. 尊重儿童的个性,不把教师个人的想法强加给学生
在一节国画课堂上,有一位学生用毛笔进行了创作,他对自己的作品十分满意。画面的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小孩张开双臂,做出飞翔的姿势,整个人悬在半空。这位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拿给教师看,教师看了觉得这个学生画得十分好,拿起画笔画上了几朵白云和一个太阳。学生一下子不高兴了,对教师说:“老师,您弄错了,这个小朋友是在宇宙里飞,并不是在天空上飞。”这个事例说明:学生是学生,教师是教师,教师未必能够猜对学生的各种想法,更不应该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因此,教学首先就应该做到尊重儿童的个性,熟悉儿童的人格特征,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3. 用儿童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
在与家长交流的时候,常常能听到这样一些反映:我的孩子画画不好,连个基本的轮廓都画不像。但是,我们发现每当儿童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时,他们都有着丰富的创意,并且表现得比较自信。对于画得好的儿童还会受到其他儿童的称赞。为什么儿童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与众多家长的“评价”有这么大的不同?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真正读懂儿童的作品。我们需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与儿童沟通,和他们谈谈自己的作品,了解儿童的创作想法。儿童的各种奇思妙想往往会因为技法上的不成熟而被教师忽视,但是只要懂得用儿童的眼光去欣赏,就能发现他们珍贵的童真和童趣。
儿童潜在的艺术创造力应该受到人们关注,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更有义务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注重儿童审美器官的培育,注重儿童经验知识的积累,将创造美学的原理和方法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用正确的眼光来评价儿童艺术,充分利用可以引导儿童艺术创造的各种积极因素,为培育更多的艺术人才做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劳凯声.教育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姚全兴.儿童文艺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