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学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略谈

2019-09-10 15:07麦哲毅
少男少女·教育管理 2019年5期
关键词:拓展思维小学数学

麦哲毅

摘 要:与旧版教材相比,新教材有了很大的突破。新教材不仅重视情境的创设,还重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而且呈现形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这非常有利于对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结合番禺区“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出了要把“研学”活动组织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的策略,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研学活动;拓展思维;小学数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是在一些现实问题原型的基础上经過高度加工而成,呈现形式以文字叙述为主,这仅仅停留在“识记”“理解”“应用”这些低级思维阶段,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逐渐僵化,不知不觉就成了解题的“机器”。而新教材有了很大的突破,它不仅重视情境的创设,还重视素材的现实性和趣味性,而且呈现形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非常有利于学生“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笔者结合番禺区“研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出了不但要把研学活动组织在课内,还要延伸到课外的策略,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下是笔者在数学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课内的“研学”,让学生在课堂中用手去感知、探索,有效掌握知识,学会分析与评价

(一)让学生当家做主,与教师一起营造学习的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学习的氛围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条件。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会异常高涨。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会留一部分自主权给学生,让他们开动脑筋思考,用灵敏的双手做一做,根据学习的内容布置教室,收集有关学习内容的材料,设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如:在教学一年级“时间”这一单元的时候,笔者就让学生从家里带来了各式各样的时钟,把教室布置成钟的世界,学生在比较各自带回来的时钟的过程中观察时钟、学习关于时间的知识。又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这一单元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要求每个学生都从家里带一件物品回校,并在课堂中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在介绍的过程中,学生有这样的发现——有部分物品不需要称一称就知道它们的重量(如独立包装的食品、清洁用品等等),而有部分物品必须称一称才能确定其重量(如水果、书本等等)。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深厚的兴趣,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了。

(二)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内化学生认知的 规律

游戏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而角色游戏就更受他们的欢迎。笔者通常以角色游戏为主,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游戏中。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笔者会和家长一起模拟一个生活场景来布置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其中积极互动、游戏,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人民币”这一单元时,笔者首先与班上的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们帮助收集大量各类日用品、食品包装盒。在开展活动当天,笔者与家委会的几位家长一起布置了一个模拟超市场景;同时为班上的学生分配好任务,并要求学生自备“人民币”(活动币)。活动开始了,学生有的扮演售货员,有的扮演顾客,有的扮演收银员……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他们不善于归纳、总结,不能把书本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经验联系起来。笔者组织这样的角色游戏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让学习与生活之间产生一个有效互动,让学生把生活中的经验运用到学习中去,把书本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三)以实际操作验证学习内容

皮亚杰指出:“要认识客体,就必须动之以手。”操作实践是能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它能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概念,以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无法把书本上的知识与生活上所遇到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尤其是在使用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时,很多学生不清楚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什么时候用“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由此,笔者组织了一个实际测量活动,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子(要求学生按规定带尺子,例如第一组要带长的卷尺、第二组带小直尺、第三组带皮尺……)。然后,笔者把教室里的所有物品都标明了长度单位,也就是说,学生必须以笔者规定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第二天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有些物品(如黑板)用“厘米”作单位来测量的话,量出来的数据就会很大,而有些物品(如粉笔盒)用“米”作单位来测量的话,量出来的数据就会很小,涉及小数,而他们还没有学习这一知识。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量长一点的物品用“米”作单位比较方便,量小的物品用“厘米”作单位更方便。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究、演示,进行归纳、总结,获得知识,牢固地掌握了“厘米”和“米”长度单位在生活实际中的运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操作中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二、课外的“研学”,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习内容得到有效延伸,从而学会创造

笔者认为,在生活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一知识点为学生设计一些有组织、有规划的由他们在生活中自由操作的、收集资料的活动,从而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首先,帮助学生在社会调查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并养成良好的品德素养。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让学生动手操作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完成,这有利于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学生会记得更牢、运用得更灵活。在新授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笔者会要求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这样做除了能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知识外,还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了解。

知识来源于实践,把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巩固它、发展它,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所以,数学教学不能仅满足于理解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层层推进,不断深化。把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正是巩固和深化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当然,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他们养成良好品德素养的过程,所谓“经一事,长一智”,只要通过真正的“动手、操作”,学生懂得的知识就会多一些,他们的智慧就会长一分。

其次,寻找生活中的素材,以制作展示劳作的形式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小学生的理性思维尚处于形成和发育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经常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在生活中找寻合适的素材,以制作展示劳作的形式内化所学知识。在教室里,为学生预留一面墙壁作为劳作展示板。如在教学“找规律”这一内容时,笔者就让学生以照片、剪报、绘图等方法制作一份《找到规律了》的劳作作品。学生们通过思考——计划——制作,交上来的每份作品都别出心裁。同时,在展示后还进行了人人参与的自主投票、评奖活动,评出了一、二、三等奖,并为这些学生颁发了奖品。获奖的学生表示下一次一定还要交出好作品,没获奖的学生则表示下一次站在领奖台上的一定会是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在活动中得到发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手动起来了,智慧就会得到增长,让学生把数学和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多动手、多观察周围的事与物,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也会慢慢得到提高,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楼明霞.小学数学课堂游戏100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

[2]郅庭瑾.为何而教[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

[3]彭晓爽.小学数学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教学实践[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6(10).

猜你喜欢
拓展思维小学数学
五分钟微讲坛之拓展学生思维,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插图,语文创新教法中的“点睛”美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深度报道与记者的拓展思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