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宇旻
毒品,如黑色的梦魇般游荡在社会当中,严重危害着社会的和谐安定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宁。
为了彻底斩断这一罪恶之手,广东省从2003年起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禁毒战役。十六年来,广东省各级部门狠抓责任落实,开展了“雷霆扫毒”等多个专项行动。截至2018年7月,广东省制毒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80.3%,从广东省流出的毒品案件数同比下降47.6%,新发现吸毒人员数同比下降33.6%,成绩可谓不俗。
不过,瑕瑜互见。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戒毒难、复吸率高仍旧是禁毒工作的难点所在,毒品问题已然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只靠政法公安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完全奏效,广泛发动社会力量,进行打、防、管、控、建、帮等一系列治理工作成为应有之义。
正如《禁毒法》中明确规定的,“禁毒工作要建立全社会参与的机制。”能够动员吸纳社会资源的各种禁毒社会组织呼之欲出。2004年5月,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广东省禁毒基金会正式成立,成为广东省首家具备“公募”资质的禁毒基金会。
那么,这家专业化的省级禁毒基金会在禁毒工作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它又是如何利用社会资源服务于全民禁毒工程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该基金会理事长何铭清,力图探究并阐释其背后的发展路径及作用。
禁毒新思路:行政与社会力量的交相辉映
从广东省司法系统退休后的何铭清,在基金会担任理事长不到三年时间,但对于基金会成立以来的情况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2003年以来,一个个与毒品有关的事实拨动人们的心弦——广东省被冠以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主要“毒源地”的帽子,一些地方成为毒品危害重点地区,新型毒品开始“入侵”珠三角娱乐场所,青少年吸食海洛因、摇头丸等毒品呈增多趋势……
鉴于严峻的禁毒形势,广东省开展了全民禁毒工程,并加大了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与此同时,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广东省禁毒基金会也应运而生。
广东省禁毒基金会成立伊始就明晰了宗旨和任务,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国务院《基金会管理条例》,把禁毒工作作为义举善举,依规开展资金募集和接受社会捐赠,合法安全进行理财增值,支持广东省的禁毒事业;发挥基金会在政府和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禁毒工作社会化,动员社會各界及广大群众参与禁毒斗争,为铲除毒品,消除危害,建设无毒社会,构建和谐法治广东做出贡献。
“社会化问题要用社会化的思路来解决。”这是何铭清在采访过程中屡次提及的一句话。在他看来,简单地动用行政手段打击制毒、贩毒、吸毒固然能够减少毒品犯罪活动,但如果不加强禁毒社会工作,减少吸毒人员,萎缩吸毒市场,就不能通过减少毒品消费来减少毒品供给,从根本上扭转越打越多的被动局面。从戒毒工作的规律来看,戒毒人员从强制戒毒所期满出所之后,如果后续管控和帮扶工作跟不上,复吸的可能性很大。
基金会成立后,在省公安禁毒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正是按照这一思路开展工作的。
开展社会化的宣传推广工作,搭建禁毒宣传教育体系是基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除了参与建设两个媒体平台——广东禁毒门户网站、《广东禁毒》期刊,何铭清和基金会各位理事还多次到各地巡回宣讲“禁毒工作社会化”这个课题。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单位,为了综合治理毒品问题,基金会积极资助和参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组织专人对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实施“一人一策,精准帮扶”,从介入治疗、帮助就业到心理矫治、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等方面,为戒毒人员解除毒瘾创造条件,使之不至于“强戒一两年,出来回从前”。同时,基金会还协助基层禁毒部门,把做好戒毒工作与加强社会管理结合起来,让戒毒人员在接受戒毒矫治过程中感受到“执法的温度”,给予人文关怀,消除反社会情绪。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正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从事那么多工作,没有资金的支持可不行。”自成立以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基金会通过发函宣传、设立募捐箱和定向劝捐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广泛发动、积极宣传,为基金会禁毒宣传实施“千人戒毒帮教工程”、资助戒毒劳动康复基地和禁毒教育基地建设、慰问禁毒干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据何铭清介绍,基金会成立之初,多是靠行政力量实现资金的募集。而现在通过社会化的宣传是主流方式。其宣传的重点在于,让众多的企业家和社会人士认识到,这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吸毒是违法的,为什么还要花钱帮他们?”这是在募集过程中,基金会遇到的比较多的疑问。何铭清认为,这种观念需要转变。因为吸毒人员不仅是违法者,还是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得了“社会病”和染上毒瘾的病人。“我曾多次陪同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广东省戒毒康复所,看到该所多对成功戒毒男女在所内结了婚成了家,当他(她)们对前来看望自己的父母久违地喊出了‘爸爸’‘妈妈’时,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在现场感叹:‘帮助戒毒人员确实是功德无量的善举!’”何铭清动容地回忆道。
谈及未来,何铭清认为禁毒形势总体稳中向好,但仍然任重道远。基于现状,基金会的同事们将继续发挥“余热”,动员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把禁毒基金这份“蛋糕”做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全民禁毒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