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智豪:以书入画以艺表心

2019-09-10 07:22:44麦宇旻
大社会 2019年5期
关键词:书法绘画理念

麦宇旻

四十出头的赖智豪,身上散发着一股特别的隐逸之气,在欧风劲吹、西风东渐的今天,他依然坚守传统国画,秉承“书画同源”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当下一些追求“全盘西化”的人看来,已是落日黄昏,在一些缺少民族传统文化浸润的年轻画家看来,似乎业已过时,在不少人的潜意识当中,所谓创新即是向欧美看齐,对此,作为广州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的赖智豪保持怎样的观点呢?

他的说法斩钉截铁。“脱离传统的创新是不可行的,很多创新都是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上,没有传统就没有创新,我认为艺术还是以传统为主,要坚守我国的传统观念,如果要突显我国民族性的艺术特色,坚守传统就更为必要,越传统的东西就越现代。”

“事实上,当艺术境界造化到达一定程度时,中国的理念和西方的理念总是趋于相通,如果没有到达那个境界,就没必要生搬硬套,应当坚守传统,在全球艺术之林方能占据一席之地。在没有任何传统的基础上强行放入西方绘画理念,容易变成‘四不像’,既没有体现西方文化的精粹,又失去了民族文化的特色。”

求学之念  师道之承

早年毕业于浙江理工大学装潢设计专业的赖智豪,曾经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广告设计工作,年轻时的他,似乎与国画并没有建立亲密的关系,但他从小研习书法,首先在书法上投入很大的精力,多次入围全国书法展,而后,随着兴趣的蔓延和领域的舒展,绘画进入了他的艺术视野。

机缘巧合之下,他先后得遇刘占江、周国城两位国画大师,并在其门下学习,这段经历彻底改变了赖智豪。他的艺术思想、风格理念逐渐受到两位老师的渲染。

“从2006年到2012年,我师从刘占江老师,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在老师家中居住、学习,形成了非常紧密的师徒关系,老师的风格、理念、思想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每天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促使我更快地进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世界,这种学习方法不仅仅追求技法的提升,更追求画家思想道德修养和传统文化境界的止于至善,从人品入,从画品出。”

每每提起老师刘占江,赖智豪的感恩之情都溢于言表。刘占江老师于1943年出生,河南滑县人,国家一级美术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入围国内外大型美术展览,他的作品带有浓郁的“以书入画”的风格,绘画用笔,得益于他雄厚的书法功力。刘占江的美术风格,深深地吸引了赖智豪,赖智豪当时在书法领域初露头角,“以书入画”很符合他的路子。

在刘占江老师家里,每一天的学习都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悟,不仅仅是技艺上的感悟,更是人生智慧的领悟,高超的技艺、人生的智慧、高洁的品格,给年轻的赖智豪带来明确的人生目标和艺术方向。“老师待人随和,在我居住的期间从没收过我学费,而且还分享了很多佛学的知识。那几年所学到的一切,我终生受用不尽。”

“我跟周国城老师的缘分也很奇妙,我们是在全国第九届书法展的时候认识,但我接触的第一本字帖《祭侄文稿》就是他编写的。周老师推崇‘诗书画印’全面修行,天平楼每个月一次的学习,十几年来从未间断。最近我搬了新的工作室,距离周老师近了,我隔三岔五的就去周老师家里,在请教学习之外,我喜欢跟周老师喝茶叨叨家常,在周老师身上更能体会到坚持传统的不易和可贵,也在老师身上学会了学艺先学做人。刘占江、周国城两位老师的品德、艺德是我一辈子学习的榜样。”

回顾自身师承经历,再比对当前一些高等院校的教学情况,赖智豪认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绘画老师面对面传授学生的机会不够多,课后深入交流的时间也不够长,不太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沿袭,他呼吁艺术家们关注这一问题。

书画同宗  道技同源

谈起中国的传统艺术,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的哲学思想,两者自古息息相关,难舍难分。“中国传统艺术深受中国哲学尤其是道家学说的影响。”对于中国哲学与艺术的关系,赖智豪有着一番自己的见解,“道家的哲学是秤砣式的,讲求阴阳关系、平衡对称,也就是所谓的‘道’,因此,画艺提升,必须是从‘技’提升为‘道’,如果长时间停留在‘技’的层面,就会陷入一种无形的障碍,无法向前。”

在赖智豪看来,“道”追求的是道法自然、相融一体,要提高个人的艺术境界,应当把道家学说的阴阳平衡理论引申进来。“作品要有自己的思想,没有思想的作品仅仅是“技”,未能进入‘道’格,落于下乘,书法也是同理,不仅仅是字面的漂亮,还要通过画面来讲述一个道理,如同一个宣传窗口,把你的内心表达出来。”

精神理念和对世界的感悟,通过书法、绘画传达出来,某种程度上是作者与观者的神交。“作者的内心通过作品表现,书法也好,绘画也好,归根到底,就是处理作者、作品和观者的关系。”

行话至此,赖智豪饶有兴致地打开了一幅最近的作品,这是他的即兴之作,看到这幅作品,他的话闸子再次打开:“即兴的绘画,讲求的是气氛。”他坦言,即兴之作讲究灵感的激发,在平常安静的氛围里,灵感往往不容易冒展,“古人的一些伟大的书法作品,往往就是灵感爆发时的即兴之作,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尤其是张旭的《肚痛贴》,那是张旭肚子痛的时候写的,却由此诞生了一幅伟大的作品,甚至他本人后来再也写不出同样绝妙的作品,所以,所谓灵感,很难以常理去揣测。”

当然,无论是灵感爆发抑或即兴之作,都是建立在作者本人深厚的根基和强大的精神积淀之上的,“当作者的精神层面达到一定境界时,即使是简单的几笔线条也能出作品。”要达到“寥寥数笔皆成画”,深厚的书法根基必不可少,“国画讲究线性,以线条表现为主,而书法也讲究线条的丰富性,线条的容量甚至比绘画还多,因此把书法对线条的表现性溶入绘画之中,即使是即兴绘画,也能画出相当出彩的作品。”

谈到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赖智豪再次重申之前的观点,“不能脱离传统进行创新”,但他并非反对创新,他认为,作为当代人,他是无权对现在的任何做法进行评价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不少用西方理念进行探索的做法,不过,这种做法能不能在美术史上留名,就不是当代人所能评价的,我们是无权批判的,要想作出公正的评价,可能要一百年甚至是两三百年后才能做到,因此当代人的艺术探索究竟是好是坏,不应以单纯的个人喜好来评价,这才是对艺术的一种公正态度。”

在赖智豪看来,什么才是好的创新姿势呢?“真正的创新,应该是通过发现传统的某些不足之处,针对性地进行弥补,这是正确的创新。从一开始就背离传统的所谓‘创新’是不可取的。”

既善其身  亦济天下

从沉浸在山水世界的文人艺术家,晋升为率领一个重要文化团体的协会主席,赖智豪正在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他坦言,和从前相比,心态和观念是完全不同了,“以前都是以自己的思想和体验为主,通过艺术来表现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但是说到底这只是个人的认识。当你在社会中担任某种角色的时候,就必须有所转变,你所处理的问题就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因此你必须要有相应的入世担当。”自从担任协会职务以后,赖智豪常常思考如何在大方向上引导大众艺术观念,如何推广、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单纯依靠个人兴趣和审美来处世的人生阶段过去了。

在担任社会职务的同时,赖智豪也明确了日后的方向道路,“以后我依然会以诗书画印作为艺术发展方向,要更多地阅读,不仅以技艺教导人,更要以思想感化人,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用哲学观念改变思心,用思心改變画风,并用自己的书法理念来配合自己的画,更全面地发展。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好好修炼自己的人格,很多人在年老退休之后会学习书法绘画,其实书法绘画就像一面镜子,会体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反映他的身心。要画好画,首先要做好人。先做人,再学画、学书,才是正道。”

在工作岗位上,赖智豪同样有着自己的目标,“通过书画推广,普及中国文化,带动下一代更好地学习中国文化,这是我接下来的任务。”

猜你喜欢
书法绘画理念
书法
大江南北(2022年9期)2022-09-07 13:13:48
书法欣赏
求知(2022年5期)2022-05-14 01:28:58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书法
娘子关(2022年1期)2022-03-02 08:18:42
书法欣赏
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 07:15:26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 09: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