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的发展策略研究

2019-09-10 07:22蒋尚坤
中国商论 2019年5期
关键词:产城融合新城发展策略

蒋尚坤

摘要:结合当前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趋势,从景区依托型新城切入,提出此类新城的产城融合要把控好风景区、产业、新城三者之间的互动融合发展,实现由景区单一经济功能区向旅游景区、产业集聚地和现代化新城转变。本文针对景区依托型新城的总体定位、发展构架、发展策略等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以期为景区依托型新城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新城 景区依托型 产城融合 困境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3(a)-219-02

对于许多新城来说,它们本身可能并不具备高品质的旅游资源,但由于毗邻风景区,拥有良好的旅游区位优势,通过打造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成为风景区游客的主要集散地、食宿地、游购地等,因此可以将其称之为景区依托型新城,如:岳陽洞庭新城、杭州湘湖新城、吴江太湖新城等。由城区和风景区共同组成的新城是一个互动型动力系统:新城内部人工化影响景区开发,新城可以作为景区的服务基地等;反之,景区则可以增加新城的吸引力,为新城提供部分城市公园的功能,景区还可以为新城的发展提供山水框架格局等。

产城融合将成为我国新城新区未来空间布局的主要形式[1],而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发展具有特殊出发点:以生态建城为导向,形成以景城空间协调、人居环境协调、景城产业协调为核心的总体发展架构。

1 概念内涵及文献述评

产城融合是在我国转型升级发展背景下,存在产业与城市发展相分离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思路。要求产业与城市功能、城市空间相融合,“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2]。新城产城融合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作为功能完整的新城新区,产业发展要与城市功能完善同步;新城产业的引进和提升要与城市发展定位一致;新老城市有机融合。随着产城融合从“功能导向”发展转向为“人本导向”,从“人”的视角出发,来研究产城融合也成为“新型城镇化”中“新”的要求的体现[3],实现人、产业、城市三者生态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产城融合发展,达到城市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形成城市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产业为城市发展提供动力,进而推动产业发展、环境改善、人气聚集、城市功能完善,此后再次进入循环的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机理。

现阶段有关景区与依托城区的发展问题研究,主要有景城一体化、景城共生发展、旅游发展模式、景区资源保护等,但大多数都集中于景区过度城市化、旅游基础设施布局不合理、新城景观设计等城景规划设计与发展问题研究上[4-6],城景空间地域关系、城景功能关系等[7-8],涉及城区、景区、产业三者的协调发展关系研究缺乏。现阶段对依托景区的新城新区产城融合问题研究相对较少,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依托风景区的新城新区将会成为今后新城新区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方面的探索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2 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发展困境

2.1 “景区一新城”矛盾凸显

一方面,景区保护和新城城区快速发展之间矛盾突出。随着城区的发展蔓延,会造成景区内部人工化、风景资源的市场化、景区管理服务的产业化、景观价值价格化、景区城市化、人与自然之间情感关系的商业化等。土地利用不合理,乱拆乱建现象严重,导致景区保护弱化、城区无序蔓延;另一方面,旅游产业与城区优势资源结合不紧密。由于景区的城市化,景区周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包括购物、娱乐、住宿、餐饮等子系统,已能满足大部分游客的需求;而新城城区的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与景区联系弱化,得不到有效融合。旅游的“溢出效应”很少惠及到新城其他产业,再加上新城原有经济产业已趋于成熟,两个功能区的联系通道变得愈加狭窄,新城与景区无法同步发展,最终形成两个弱相关的经济系统。

2.2 产业发展不协调,职住分离凸显

首先,景区依托型新城在产业选择和布局上,未能合理选择和布局因地适宜的产业,部分企业并未按照规划用地和时间布局,抢占景区用地,给风景区和新城的发展造成巨大困境。其次,由于规划设计的不合理还引起了风景区内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严重破坏景区资源环境,不利于景城共生发展。评估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或有机增长的主要指标通常为职住比(在新城内的上班人员与居住人员的比例关系)、住从比(居住和就业人员比例)以及“内外通勤比”(在新城区域范围内,工作并居住的人员占总人口的比重),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指标如通勤距离、通勤时间等。新城内部的市政基础设施多是按照产业发展规划设计的,难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导致新城产业发展而人口难以集聚,使得多数工作人员选择居住在老城,增加了企业员工的通勤距离和时间。最终导致新城人气缺乏,甚至成为“空城”,损害城区发展的同时也难以支撑风景区的发展。

2.3 景区与新城功能定位缺乏统筹

一是景区城镇化的发展,景区发展为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景区大力发展旅游各项建设,宾馆、饭店等设施林立,旅游业发展集中在景区内部,弱化了城区的旅游功能。二是对景区和城区的文化遗址保护不当,不利于构建高品质的景城空间发展格局。三是新城城区作为景区服务基地,在基础设施配套、旅游相关产业配置等方面不尽完善,使得城区空间承载力的优势白白浪费,城区又很难支撑起景区的发展。导致景区与城区在功能发展方面缺乏统筹协调、景城掣肘发展问题严峻。

2.4 管理体制机制僵化,内生动力不足

新城新区管理体制分为沿用原有政府管理部门和设立管委会两种。无论是哪一种管理体制,都意味着行政资源和权利的扩张,并且需要配置更多的工作人员。而目前的新城开发机制与开发后新城管理机制,以及其他城市各个领域的制度并未达到协同运作,导致社会管理职能配置不足。而新城在地域上往往涉及多个行政区划范围,涉及地域范围广、行政条块分割以及景区内部的管理分散,造成新城内部运作机制不畅等问题。这就容易导致新城、政府部门和旅游风景区三者之间缺乏有效合作与竞争的联动机制,对于进一步深化辖区内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的改革任务较为艰巨。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缺乏活力、创新力,僵化的体制机制是重要原因。

3 景区依托型新城产城融合发展策略

3.1 构建景城空间旅游系统

景区依托型新城与景区空间互动发展的核心是构建景城空间旅游系统,即景城“魅力网”。“魅力网”是城市空间构型的基本骨架,是城市特色的集中体现,因而成为城市设计的核心。“魅力网”的构建基于两大体系要素:第一,基于景城地域文化的空间景观要素,如山、水等自然景观要素,遗址、风俗等文化景观要素等;第二,基于旅游者行为的服务体系要素,即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制定的基本旅游服务项目,如:餐厅、酒店、购物中心、高档度假区等为一体的景城旅游休闲体系。基于这两大体系,以及下属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街道、建筑、节点、标识、山水、田林等),作为“魅力网”的基本框架,分析選出“魅力点”(“魅力点”,即构建“魅力网”的最基本要素,例如:既能体现空间特征又能体现餐饮功能的美食街等),串联“魅力点”,最终构成景城空间旅游系统。利用空间规划与设计的方法,连点(景城旅游重要节点:景点、购物点等)成线(旅游游线),再由线编织成唇齿相依的、系统的旅游休闲网络体系,最终构成景城空间旅游系统。

3.2 制定产业发展与升级战略,强化景城有机增长

在产业选择上:景区依托型新城应以旅游休闲产业为核心,作为新城的主导产业之一;依托新城景区,发展会议展览、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等旅游服务业;此外,利用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高度关联性,合理引进、布局文创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智慧产业等旅游相关产业。在工业布局上:除合理保留和发展新城原有工业及拓展延伸产业外,要尽量避免选择“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且工业布局应尽量远离风景区。

产业布局以风景区为辐射核心,根据新城与景区的空间布局形式,构建形成“一体多翼”的空间发展格局。以旅游休闲功能为依托,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及相关产业,促进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融合,实现“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引进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产业、智慧产业、文创产业等,推进产业项目建设,着力建设依托小镇和高新技术园区,再辅之以新城居住配套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新城原有经济产业的拓展延伸产业等,优化产业结构;改善新城环境,发展特色商贸业、房地产业,聚集人气、提高新城土地价值,把新城打造成具有不同于新城其他城市功能,并且能够吸引居民和游客的游憩商业区(Reaction Business District,RBD)。

3.3 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完善景城功能配套

拥有核心吸引物的景区是新城体系的最重要部分之一,而景区的核心区域生态脆弱,不宜布局大量的旅游服务设施。新城为补全这一缺陷,通过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为景区的发展提供承载空间,成为景区的主要服务基地。此外新城还可以利用旅游业的“高度关联性”,大力发展旅游相关服务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新城与景区同步协调共生发展。基于区域旅游系统的这种互补共生模式,是实施景城互动融合发展的物质基础。

3.4 创新景城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增强内生动力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需要有体制机制作保障,增强新城发展的内生动力。第一,建立景区保护机制,坚守景区红线,促进景区资源保护和景城协调发展。第二,深化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注重景新城土地开发和使用的兼容性;加快外来人员及本地农村人口市民化进程。第三,创新区域联动发展机制,从风景区、功能区、乡镇区、产业园区等多层面,构建多层次联动格局。第四,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并由政府统筹、扶持,以分散和降低投资风险;积极加强金融创新,努力构建促进金融服务的方式和产品创新的机制。

4 结语

景区依托型新城与景区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关系。随着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人们对于生产、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依托景区类和注重环境建设的新城镇以及旧城镇改造,势必会日益增加。因此,对于景区依托型新城新区产城融合发展问题的研究,在新城新区发展现阶段,乃至今后也显得极为重要。

参考文献

[l]冯奎.中国新城新区转型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纵横,2015(4).

[2]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

[3]谢呈阳,胡汉辉,周海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融合”的内在机理与作用路劲[J].财经研究,2016(1).

[4]黄明华,张祎然,王阳.华阴城区与华山景区城景一体化发展思考[J].规划师,2013(7).

[5]黄明华,王羽,王阳.从相互制约到相互融合——毗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华阴城市建设用地选择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

[6]王建英,李江风,邹利林,等.生态约束下的湖泊旅游用地布局[J].应用生态学报,2012(10).

[7]贾建中,邓武功.城市风景区研究(一)—— 发展历程与特点[J].中国园林,2007(12).

[8]束玉洁,章锦河,王浩,等,风景区与依托地的适应性演变关系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9(2).

猜你喜欢
产城融合新城发展策略
走好亦庄新城高质量发展赶考路
玉树新城
阴云笼罩新城控股
长江新城
关于江苏中关村实现产城融合的调研与思考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以潍坊滨海区为例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