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绘画作品是幼儿美术活动的成果,是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水平与特点的直接反映。在目前幼儿园美术绘画活动中教师在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时经常出现各种问题。针对这个现象,教师可以采取树立正确认识幼儿绘画作品的观念;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成长档案袋为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做准备;在理解幼儿绘画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评价;肯定幼儿的绘画作品,正面激励幼儿这几个途径来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
关键词:绘画作品;教师评价;美术教育
绘画活动是幼儿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的主要方式,是反映幼儿生活经验的重要途径。绘画作品是幼儿美术能力发展水平的反映,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帮助教师选择正确的美术教育理念。教师若要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离不开对幼儿绘画作品的有效评价,最终才能不断促进幼儿美术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然而在教育实践中,由于目前还缺乏评价幼儿美术能力的年龄量表,无法将评价对象同一般水平相对照做出评价。因此,教师评价存在着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内容片面、评价方法单一、评价主体缺失、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评价语言不艺术、缺少激励性等问题。为此,我认为幼儿教师在客观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认识幼儿绘画作品的观念
(一)绘画作品是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反映
绘画作品是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意象,认识周围世界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事物的重要途径。幼儿的绘画内容往往来源于自己的生活,蓝天白云、花草树木、漂亮衣服、可爱的动物,发生在身上的一件小事甚至幼儿脑中想象的事物都常常出现在幼儿的画笔中。但是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所限,他们不会按眼睛看到的物象的形状、颜色、结构去表现,他们的作品中往往依靠简单的线条和形状组成一个生活中熟悉的物象。所以,教师在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不必要求幼儿客观地再现审美对象,只要能够反映幼儿生活的作品都是好的作品。
(二)绘画作品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
儿童把自己有别于成人世界的认识用手中的画笔,通过图画运用想象创造性地表现他与周围事物的情感关系或是将在生活中未能完成的心愿,在纸上尽情地抒发寄托,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寻得内心的平衡。这使得幼儿的绘画作品往往富于想象,充满创造力,蕴含浓浓的童趣。因此教师可将评价的重点放在作品是否富于想象、能否创造性地表达幼儿内心的情感。总之,绘画作品是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反映是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体现是幼儿年龄特征的表现。因此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时,更多的要从幼儿的作品中是否融入内在的感受、思想和情感的审美取向;作品是否富于想象和创造力这方面来评价,而非追求幼儿能否客观描述式的再现物象,或者追求艺术表现的技能技巧。即使幼儿只是画出几根粗浅的线条或是简单的形象,但只要这是幼儿自身的体验,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兴趣热情,那么这个作品都属于好的作品。
二、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成长档案袋为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做准备
(一)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横向评价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这要求教师在评价之前,首先要对幼儿的整体发展有所认识。幼儿的艺术的发展与其感知、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与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他的内心世界是息息相关的。这要求教师在平时多了解幼儿的生活经验,注意观察幼儿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生活环境,对幼儿的整体发展有所把握才能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另外,教师要意识到幼儿的绘画能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幼儿绘画需要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种美术能力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日积月累。然而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只针对眼前的作品进行评价,忽视了幼儿绘画能力前后的差异,甚至对幼儿进行横向评价。横向评价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评价结果也并非幼儿所能掌握和理解,对幼儿的实际情况也毫无帮助。因此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评价幼儿。
(二)为幼儿建立成长档案袋
教师可通过建立成长档案袋的方式,积累某个时期内幼儿在平时的绘画活动中的作品。以作品分析法入手,了解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整个变化过程,确定幼儿美术能力所处水平,发现幼儿的优点和短板,在明确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在使用成长档案袋时,首先应该明确收集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美术能力的提高,所以收集的作品要比较真实地反映出幼儿的实际水平,不能仅仅只选择幼儿最优秀的作品。其次教师应对放入档案袋的作品做必要的文字说明,记录好幼儿的姓名、年龄、创作时间等基本信息,以及幼儿之前所做的经验准备、创作过程和教师的总体评价。以调动教师对这些作品的印象和记忆,防止时间间隔过长忘记关于作品的重要信息。成长档案袋评价作为一种长期连续使用的评价方式,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以发展的眼光评价作品,另一方面也可打破以教师个人审美情趣为依据评价标准单一的缺陷。必要时教师可以向拥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有关专家请教,对幼儿的绘画作品做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在理解幼儿绘画作品的内容基础上进行评价
(一)关注幼儿绘画的整个过程
关注幼儿创作的整个过程,有助于教师理解幼儿的绘画内容。教师在幼儿未作画之前,可以有意识地去倾听或记录幼儿绘画前的谈话内容,观察幼儿的创作情绪,倾听他对作品的设想构思。在幼儿绘画过程中,多引导幼儿解说自己的绘画意图。在幼儿完成作品后观察其情绪,看看他与其他孩子交往时脸上的表情和总体的态度。重点问一问作品中的细节之处、独特之处,以及与众不同、违背常理的地方,由此理解幼儿绘画的意图。
(二)作品是否富于创造力
创造性一直都是评价幼儿绘画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归结于成人对儿童绘画的肯定,正是儿童作品所显现的天真和童趣才打動了我们每个普通人的心,尤其得到一些伟大艺术家们的青睐,如毕加索、米罗等名流大家都对儿童画尊崇不已。幼儿绘画作品的创造性表现往往是来自于儿童所感知的充满童趣的世界。天真的孩童对周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他们即使面对生活中的简单事物也可产生完全有别于常人和成人的天马行空的想象。
(三)作品中绘画表现手法或技能技巧的运用情况
儿童的绘画技能是依靠教育而不断发展的,随着教师教育教学的展开,对幼儿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提出了要求。教师在评价幼儿绘画表现手法时可以从造型、构图和颜色等方面进行评价。
1.造型。
幼儿绘画造型经历了一个由不分化到分化的发展过程。小班幼儿正处于后涂鸦阶段,往往出现“一形多义”,同样简单的一个圆就可以表示非常多的事物。线条通常不够流畅,人物形象简单没有细节。在评价其作品造型时,教师应重点关注幼儿能否使用多种线条即直线、曲线、折线来表达。中班幼儿能够用简单的线条组合成很多的形象,评价时可对形象的完整性、线条是否流畅有力提出要求。大班幼儿经过美术欣赏活动的积累,知道线条的不同表现性,如直线沉稳,曲线柔和,折线生硬的特点。在评价作品时,教师应注意幼儿是否能够运用线条的不同特征表达;是否能用类似的几何形状画成简单的形象;是否表现出物象基本部分的主要特征;是否有表现融合的轮廓线。
2.构图。
幼儿绘画构图的发展趋势表现在意图上呈现从无到有的转变趋势,形象从无联系的独立活动到有联系的共同活动。小班幼儿观察无目的性,看事物也只看轮廓,因此他们在构图上呈凌乱式,且形象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在评价其绘画作品时,不必要求幼儿在构图方面有所表现。中班幼儿的绘画作品开始初步具有表现意图,试图表现事物间的空间关系,构图上常以并列式呈现。在评价时,可在画面形象分布和形象主次关系上提出要求。大班幼儿能以空间关系安排形象,在事物情节上大大进步。评价时,可重点关注画面是否有序和谐有相关情节,画中的主要形象画得是否大且位于突出的位置上,画面中形象是否有大小前后之分,是否有遮掩聚散关系,是否加些相关的细节。
3.颜色。
幼儿对色彩的运用一般分为涂抹阶段、装饰阶段、再现和表现阶段。小班幼儿属于涂抹阶段,画面通常只有一两种颜色,往往根据手上所有的颜色涂色,还没有运用色彩的意识。教师在评价时可以不对色彩提出要求。中班幼儿大部分处于装饰阶段,画面五彩缤纷,只为了满足个人美感要求,还没有再现的意图。评价时,不必要求幼儿再现事物的固有色。有部分对色彩敏感的中班幼儿,没有运用固有色但却能够创造性地运用色彩来表现对事物的情感,教师在评价时应该给予肯定。大班幼儿逐渐有了再现固有色的想法,开始追求真实性的再现事物,评价时,应注意幼儿是否掌握最简单的配色方法,使用的颜色是否鲜明丰富,涂色是否均匀不出轮廓线,所涂色彩能否表现出幼儿的主观感受。
四、肯定幼儿的绘画作品,正面激励幼儿
教师在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时常常会碰到两种这样的作品,一种是没有切合主题要求的“离题”作品,一种是完全与主题无关的作品。从美术活动的目标达成情况来看,它们都不属于优秀的作品,但它们都是幼儿真实情感的呈现。教师应明确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幼儿的发展,就算只有一个细小的闪光点,也应该给予赞赏,使幼儿获得心理满足,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对幼儿不足之处,可以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如“你画的花朵很漂亮,要是再给它涂上颜色就更好看了”。这类正面鼓励性的语言既能不断提高幼儿绘画能力与技巧,又有助于增加幼儿学习绘画兴趣和动力。让幼儿享受绘画的过程,爱上绘画这个活动。
(责编 张 欣)
参考文献:
[1]彭兵,刘秀华.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的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08(1).
[2]张念芸, 幼儿教育.学前儿童美術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刘冰冰 (1990.3-)女,汉族,福建泉州人, 教育学学士,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