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亚新
在安家小学校际交流期间,一项班主任常规工作让我对此深有感触。那时我担任四年级班主任,全体四年级学生在各自班级里用午餐,老师随班用餐。一听这个消息,我不禁有些担心:班级人数较多,这些孩子平时在家是不是自己盛饭收盘?万一烫伤了该如何是好?担心归担心,毕竟要面对现实,我认为:用餐管理是班级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小学德育大纲》赋予班主任的重要使命,是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必要途径。用餐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的效果,直接决定班集体的精神风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塑造心灵。”根据对用餐管理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我以心去照亮心,以心去发现心,以心去塑造心,采取设置班级小岗位,放手让学生自主管理用餐工作。
1 根据实际设立餐观小岗位
正式用餐第一天,我看着教室门口的两大箱子午餐和一大桶汤有些犹豫,我如果一一分发午餐,再为孩子打汤,这个时间太长了,有的孩子甚至把饭吃完都没能喝上一口热汤。为方便孩子们用餐,我临时找了两位同学分发午餐;我自己则一一为孩子们打汤。这样双管齐下,孩子们午餐分发结束,热汤也能基本到位,效果很好。看着孩子们开心地用餐,我觉得这样挺值。
分餐工作总不能天天临时找人,应该设立个小岗位,实行专人负责。回到办公室,我和同事们一交流,都决定要设立用餐小岗位,既解决用餐实际问题,又能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
说干就干!夕会课上,我询问孩子们:“同学们,你们觉得午餐怎样才能更有效率?”孩子们一听,议论纷纷:有的说要按序排队拿餐,有的说可以合作,一人排队拿饭,一人打汤。嗯,说得挺在理。好,就这么办!
第二天还是我打汤,孩子们则按序排队领饭,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井井有条。就在我暗想安排挺不错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了起来:“老师,他把餐盒打翻了。”我连忙查看,询问后才知道原来他没有顺着饭盒叠放顺序拿饭,而是抽了下面一层,结果上面的饭盒翻掉了,我连忙安排他重新去分发处领取一盒午餐。
看来自主拿饭不容易,还得设个小岗位。夕会时,我把问题抛给学生:“今天中午拿饭时洒了一份饭?原因就是取饭时,没有按序拿取造成的。大家看如何才能避免类似问题?”经过讨论,很快有学生提出设立一个取饭监督岗,顺便做好取饭准备工作。顺着这个思路,在大家自主报名和推选下,张瀚文这位管理员走马上任,同时负责剩余饭菜入桶监督。
2 因势利导让孩子以礼待人
就这样班级用餐问题暂告一个段落,我还是每天按部就班地为孩子们打汤。也许是孩子们看我辛苦,也许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这两天我为孩子舀汤时,有几个孩子会甜甜地点头:“谢谢老师!”这一声感谢显得那么自然而有力量,让我的忙碌与劳累都减轻了不少,我微笑着轻轻点头回应他们的感谢。榜样的力量是无穷,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以礼待人的行列。有的同学吃完还主动和正在吃饭的我打招呼“顾老师慢吃!”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当然还有部分孩子无动于衷,怎么让他们学会说“谢谢”呢?思想教育、硬性规定?似乎都显得太过苍白。
次日,我按例打汤,脑子里还盘算着如何让孩子学会说“谢谢”。果然不出我所料,孩子们的感谢声如约而至,我也非常享受这样的美好。突然感谢声停了,原来是一位男生。我刻意抓緊汤盆,他拉了几下都没反应。他一脸疑惑地看着我,我笑着对他说:“你是不是应该对我说点啥?”他一愣,立马反应过来,腼腆地对我说:“谢谢你,老师。”我笑着松开了手。后面的孩子依葫芦画瓢,这个中午我收获了47声“感谢”,心里得意极了。
3 完全放手让孩子自主管理
这样的日子虽然美好,但万一我外出有事怎么办?还是需要第二位用餐管理员负责舀汤。有了前面的开头,一切顺理成章,史经纬同学凭着人高马大的优势荣登宝座。之前我舀汤,孩子们说谢谢,现在让同学舀,孩子是怎样的反应呢?夕会课结束时,我特意感谢之前所有对我说感谢的孩子:“每次听到你们的感谢,老师就感觉特别幸福。明天我们让史经纬同学让大家舀汤,你们要不要和他说谢谢?”“要!”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午餐时,我放手让史经纬负责,我在旁督岗。绝大多数孩子都主动说“谢谢”,我问史经纬:“感觉如何?”他说这么多人向他说谢谢,他挺开心。夕会时,我不点名提醒:“今天史经纬同学辛苦了!大家的表现也非常好,当然可能也有个别同学,估计饿坏了,都没力气说谢谢了。”同学们哄堂大笑,个别同学也不好意思低下了头。
就这样,说“谢谢”成了我们班午饭的保留节目。有次外出,我委托英语张老师代为看护,回来时张老师特意表扬孩子们懂事有礼。我把这个夸奖告诉给孩子们,他们笑得可开心了。
这个简单平凡的又略有一波三折的小故事让我至今难忘,让我懂得了:身教重于言传 ——培养孩子的各种品行、习惯时,语言的教育总是不如老师的以身作则,老师的一举一动胜过千言万语,指引着孩子学习模仿;小岗位的设立要基于需求——许多老师都会在班里设立小岗位,但更多的是强制性,忽略了孩子们的实际需求,时间长了因此往往虎头蛇尾;相信孩子们能行——四年级的孩子其实有自理能力了,但平时家庭的宝贝呵护让他们失去了这样的锻炼机会。相信孩子,其实他们都很棒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