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妍
摘 要:“复”“反”哲学思想是老子“道论”的重要方面,突出体现为老子“道”的运行过程中,“万物”向“道”的复归关系和反归过程,本文从文本出发探究老子《道德经》中“复”“反”思想的深刻内蕴。
关键词:“复”;“反”;意蕴;
老子的哲学体系是以“道”作为其本体范畴的,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明确揭示了道创生万物的过程,道生万物的过程经历了从“一”到“二”到“三”最后“三生万物”的系统演变。《道德经》中从“道”到“万物”并不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最终归宿,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还存在一种由“万物”再到“道”的“复归”关系。如果说“道”生成万物的过程是老子万物生成论的主要体现,那从“万物”再到“道”的复归过程则更完整地体现了老子道论的深刻内涵。
一、《道德经》中的“复”
“复”在《道德经》中共出现了13次,在《道德经》中的而“复”的出现也呈现出几个特点:首先,“复”多以“复归”“复命”等复词的形式出现,如:
“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第十四章》)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第十六章》)
其次,“复”在《道德经》中的含义较为固定,当其以复词形式出现时多取“返归”“还原”之义,如“复归其根”“复归於朴”“复归于无极”,皆是“反还,复归”之义,吴澄:“复,反还也”。而其作为单字出现时多取“转化”之义,如:“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五十八章》)。
此外,“复”在《道德经》中出现的语言环境也较为确定,明确论述了从“万物”向“道”的复归过程,如“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为器。”(第二十八章》)“复归于朴”,“朴”是指未经雕琢的原木,“器”与“朴”相对是指雕琢而成的器物,而这里的“朴”就是在指代形而上之“道”,“复归于朴”则是万物最终向自己的本根状态“道”的复归。
二、《道德经》中的“反”
“反”在《道德经》中共出现了四次,“反”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覆也。从又,厂反形。”其本意是将物体翻转过来,后又出现了“返回”“返还”等引申义。而在《道德经》中的“反”其意义也多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如:“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老子想尔注》释此“反”为“还反”,今人大多直接释为“返”,如王力《老子研究》注曰:“反者,返也,注家或以为正反之反,非也。”“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中的“反”本有两种解释:一、相反:对立面。二、返;“如林希逸说:“反者,复也,静也。”高亨说:“反,旋也,循环之义。”而王弼将其与六十五章中“与物反矣”之“反”皆注为:“反其真也。”认为此处“反”皆训为“返”。可见《道德经》中“反”主要训为“返”义,体现出老子哲学中“道”的循环往复的规律性”。1较为特殊的是“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此处“反”应训为“相反”之义,后文在论述“复”“反”哲学思想时亦不作特殊说明。
其实从训诂学上看,反、返、复、归、还都是表达相似意思的同义词。《尔雅·释诂》二:“返,归也。”《尔雅·释言》上二:“还、复、返也。”,《说文》训返为“还”。2此外《说文》还训反为“复”,可见“复”“反”二词在《道德经》中大体具有相同的旨归,即表示回返、反复、循环、回归的意思,可以看作是《老子》中“复”“反”哲学思想发生的标志,其作为老子道论中的重要概念在老子哲学思想中具有重大意义,
二、老子“复”“反”哲学思想的深厚意蕴
首先,在《道德经》中老子指出,“道”是永恒存在的,但万物的存在却是暂时的,都要经历生灭变化。但万物由道而生,存在于世间并不是自生自灭的,而是又遵循一定“道”,最终复归反还于永恒的“道”。这便是老子“复”“反”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其次,老子对物道关系的看法是其“复”“反”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在老子《道德经》中不止一次论述了“万物”向“道”的复归过程,从中可体现出老子对“物”与“道”关系的看法。如:“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这里的“大”指的是“道”的博大精深、广大无边。而“逝”则指“道”的周流不息的运行。“反”便是“返回,复归”的意思,即复归到最初的本原。具体就是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基,它创生万物,故“道”与物不能割裂,“道”落实于一切具体的事物之中。万物得“道”而生,它是“周行而不殆”的,“道”的运动变化成为万物发展变化的源泉,使得万物存在无限多样性和运动的永恒性。“道”创生万物,并将自己的本性和作用伸展到无限的远方,完成了从“道”到“万物”的转化过程,此外老子“道”的复归又表现在周期内无论“万物”运动到何种空间方位,都必然回到起点。向原始复归,这种返回代表其走完一个循环序列。由于万物的复归,“道”中又凝聚着新的生命力,集结着新的创造力,孕育着新的事物,酝酿着另一轮循环过程。正如顾欢在《道德真经注疏》中所说:“道不离物,物不离道,道外无物,物外无道。”正是这种“物道不二”的物道观念使得老子从万物蓬勃的生长中,看出了往复循环、返本归根的普遍规律,生成了老子“复”“反”的哲学思想。
此外,老子“复”“反”哲学思想表现为一种规律性的循环運动过程。《道德经》中提到:“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这里的“常”就是指万物运动变化中不变的法则和规律,而老子把了解和认识这种规律叫做“明”,并认为认识和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的。这体现了老子“复”“反”哲学思想表现为一种富有规律性的运动。而当现实万物的存在逐渐疏离“道”这个本体之后,万物的运动过程虽然由“道”萌发,但也会越来越疏离于“道”,不合乎“道”的自然本性,所以老子通过一种不断否定的方式,使万物回归本源,达到一种持守虚静的状态,最终实现道的复归,而在这一过程中“道”则作着循环往复、周行不怠的无限循环运动,又体现了老子“复”“反”哲学思想中的循环运动特点。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226页.
[2]朱晓鹏:《老子哲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