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专项活动报道,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2019-09-10 09:25张楠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5期

【摘要】:在全国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自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通知》发布以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全省上下扎实开展,各级政府与媒体实现深度合作,联系群众共同检举揭发黑恶势力违法犯罪线索,主动参与到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推动专项斗争取得了显著成效。

笔者以云南省重点新闻网站云南网作为研究对象,对2019年2月11-28日云南网“开展扫黑除恶,建设善美云南”专题网站推出的56篇新闻报道开展研究。研究发现,专题网站呈现栏目设计简洁、报道数量充足、报道频率较高、涉及范围较广、内容可读性较强等特征,及时反映专项斗争的工作动态及最终取得的成效,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营造了强大声势和氛围。

【关键词】:扫黑除恶 专项报道 云南网

一、云南网“扫黑除恶”报道研究发现

在对云南网“扫黑除恶”专项报道进行整理的时候,发现报道的体裁相对严肃和单一,宣传行动成效的内容居多,缺乏深度报道及对“扫黑除恶”一线的充分关注。

“扫黑除恶”专题报道的消息来源多为政府部门及会议渠道,内容多集中在宣传行动成效及对案件的处理结果,如《春节期间云南社会治安持续平稳》《铁腕扫黑重拳除恶 楚雄州警方打掉20个涉黑涉恶犯罪团伙》《省检察院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第三督导组到昭通市检察院督导工作》《昆明呈贡区发动扫黑除恶宣传》等。成效的体现更多集中在一组组数字,如《铁腕扫黑重拳除恶 楚雄州警方打掉20个涉黑涉惡犯罪团伙》、《保山市打掉黑恶团伙25个 抓获涉案人员563人》、《昆明市官渡区扫黑除恶刑拘504人》等,虽不失客观,却浪费了很多有助于政府形象塑造的优质素材。

从报道采用的采访方式来看,记者深入第一线就公众关心的大案要案进行深入挖掘的力度还不够,对在专项斗争中付出努力和辛劳的普通司法工作者的关注也还不尽到位。

二、扫黑除恶报道应以人文关怀为主

扫黑除恶这样的专题,在成效的背后是众多工作部门工作人员一起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基层工作人员在面对黑恶势力时可能会承担着生命风险,所以应在报道时加强对这些工作人员工作的肯定,具体操作层面可以在报道时多采用通讯体裁,对工作人员如何与黑恶势力斗志斗勇进行采访报道,加强人文关怀。这样的报道可以鼓舞一线工作人员,体现出国家对他们工作的肯定与认可。公务员作为治国理政的主体,本身就要率先垂范,这就意味着公务员本身就要成为模范。[ 1]

扫黑除恶效果如何需要从上级层面和下级层面两个方面来衡量。上级层面说明的是国家省市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抑制住了黑恶势力。一般来说这样的报道大多以数据说明,例如云南网所呈现出来的某市区打掉黑恶势力端点多少个等等。这样的效果是明显且直观的。下级层面说明的是,通过采访报道在监狱里进行改造的服刑人员,对他们的反思和悔过进行系列报道,希望能以此影响到其他还未走向正途的人。这样的报道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云南网在下级层面的报道寥寥无几,但是笔者发现长安网在这一层面所做的报道数量可观,既有关于司法基层工作人员的报道,也有服刑人员的采访报道,报道在及时反映工作动态和成效的同时,还兼顾彰显人文关怀的力量,《离监探亲的五天很短,但让他明白了很多……》《“身为警察,还能被地痞吓住?”说出这句话的他却承担了这么多》等报道。同一类型人员“既无法反映当今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又无法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需要,难以使他们形成心理认同”【2】,所以要在报道上体现人物的多样性。

“一个政权并不是通过暴力和强制,而是通过它型塑我们的世界观的能力来维持自身的。”【3】在“扫黑除恶”的专项报道中,增加人文关怀一方面可以使基层的工作人员工作效果得到肯定,为以后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动因;另一方面,对因黑恶势力而服刑的人员进行采访报道,可以对还在执迷不悟的黑恶势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希望这些人可以早日悔悟。

【参考文献】:

【1】俞宏佳. 树典型人物:中国政府传统治理工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8.

【2】王晓红.偶像教育:新时期榜样教育的新范式[J],政工研究动态,2008(15):49.

【3】[美]艾尔东·莫里斯、[美]卡洛尔·迈克拉吉·缪勒著,刘能译.社会运动理论的前沿领域[D],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6.

作者简介:张楠(1997-), 女,汉族,山西忻州人,在读硕士,云南财经大学,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