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涛
摘要:眼下,新闻界正在有序地开展践行“四力”活动,这是继“三贴近”“走转改”之后,又一次对新闻工作者在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行为上的考验和检阅。凡是立志成为真正新闻人的媒体从业者,都应当在增强“四力”过程中提升本领,练就一身硬功夫、好功夫,采写更多、更好的新闻佳作。
关键词:新闻传播;增强“四力”;业务素质
从事新闻行业的人都知道一句话:“脚底板下出新闻”。通俗地来讲,新闻是记者跑出来的,不是坐在家里“闭门造车”。也有媒体同行说过:“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是在新闻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去新闻的路上。”不管是刚入行的媒体“新兵”,还是从业多年的新闻“老杆子”,只要他在记者岗位,那么他就必须做到抵达现场,走进基层,到一线去抓“活鱼”。
古人说:“涉水浅者得鱼虾,涉水深者得蛟龙。”这句箴言最适合记者群体。现在,有些记者热衷跟团采访,打着出外采风的旗号,坐着人家开的好车,按照人家安排的行程,走马观花地看一圈,蜻蜓点水地问一下,浮光掠影地记一笔,看似接地气到现场,实则都是花架子。然后,人家再提供一份事先写好的详细通稿,记者拿回来改改,甚至有些年轻的记者改都不改,署上名字就发稿。尤其是现在新媒体发稿流程简单,对文字图片略加排版,就能以秒为单位迅速发出,再通过微信朋友圈转发链接,凭速度形成声势。
然而,党报记者要求严格,行文写稿严谨合规,无一字没有出处,无一句没有来历。笔者是《安徽日报》群工部记者,每当接到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一般是来电来函来访比较多,现在通讯方便,也有通过QQ、微信反映情况的。笔者首先要求对方用文字表达清楚,继而到现场核查清楚,不能偏听群众一面之词。特别是群众反映的一些社会问题,笔者总是带着线索材料,先到第一现场,看到事实确属真实存在,接着才会深入采访周边群众,最后找主管部门询问如何解决问题。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所谓眼力,笔者以为就是看问题的角度。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各种事情,也有很多信息在传播,但这些不一定都是新闻,只有经过新闻工作者的“眼睛”过滤后,从新闻角度加以研判,才能成为“新闻”。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面对大千世界时,要有一定的辨别力和判断力。
记者是时代的观察者,党报记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更需要具备在细节中捕捉动人瞬间、在平淡出挖掘出不平凡、在质朴中看到精神和力量。2019年5月,安徽省天长市需要宣传一批道德模范、能人好人,但是找不到突破点,无法写出新闻“群像”。笔者接到任务后,首先选出不同种类的典型代表,如有的是无私奉献,有的是孝老爱亲,有的是致富能手,等等。这些人都是平常大家熟知的,写他们一个人很简单,但是归纳到一起,就要从一个更大的主题入手。
笔者把这些新闻人物放在乡村振兴中的大格局中,以点带面,通过平凡的人和事,反映出这些乡村好人能人如何为民服务、带动群众致富的。当《“新乡贤”助力乡村治理》一稿见报后,当地政府以此作为弘扬乡贤文化的契机,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大力开展学习新乡贤的活动,并引发社会关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脑力,是新闻工作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也是思想水平、政治水平、理论水平的集中体现。作为党报记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导向,坚持“政治家办报”理念,既要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又要紧跟国家大政方针,这样写出的稿件才会技高一筹,境界开阔。
所以说,党报记者要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和高度,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时代最强音,这不仅要站在意识形态的最高点,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独到的见解来吸引人、感染人和影响人,更要注重提升新闻策划的能力。很多政府正在做的工作,都是体现党的要求和为民服务的宗旨,新闻工作者就要从这些现象中,提炼出最重要的主题,把党的工作和民心民情结合一起,写出大气磅礴的好新闻。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发展迅猛,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也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更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双节点城市。城市现代化程度日益加快,但老城区如何改造升级?如何让生活在这里的群众感受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政府部门如何让老城复兴重焕生机?2018年9月,笔者所在部门策划一篇稿件,名为《文创之力助“老城复兴”》,透过保存文化记忆和历史文脉的视角,报道该市有关部门打造具有“老合肥味”的城建实效,让老城区的居民更有“获得感”。稿件一经刊发,被人民网等主流网站纷纷转载,社会反响不错,获得当年“安徽好新闻”二等奖。
新闻工作者不论是文字记者、摄影记者,还是拿机器的广播电视记者,抑或是新媒体的记者,虽然外在表现形式不一,但根本还是一条,把最好的新闻表达出来。党报记者要扎根基层,带着泥土和露珠,满怀深情地进行报道。
记者笔下有万钧之力,这就需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比如挖掘生动细节,运用鲜活语言,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感染力,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时度效”原则,遵从传播规律,创新传播形式,不断推出新闻力作。2019年上半年,《安徽日报》评论部开辟“现场评论”栏目,要求下基层的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情况,及时配发评论,从而推动工作向前进步。
路在脚下,眼观八方,脑有信仰,下笔千言。党报记者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加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让党报新闻报道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有品质,让党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唱主角,成为社会舆论场的压舱石和定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