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彪
摘要:精准扶贫是新闻报道的富矿。将精准扶贫工作传播出去,对于推介扶贫干部,分享扶贫经验,凝聚扶贫斗志,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线采访记者,在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用心用情,以讲故事的形式展现新闻事实,可以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关键词:讲故事;精准扶贫;新闻;叙事策略
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自然成为新闻报道的富矿。富矿如何开采,湖南广播电视台迎接十九大的大型策划报道《为了人民》,将镜头对准扶贫一线的普通党员,通过精心挖掘,深入采访,讲述出了精彩的扶贫故事。
湖南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概念的地方。在采访过程中,湖南卫视记者没有一味宣扬扶贫和脱贫的成绩,而是深入到基层,记者与主人公同吃同住,通过“零距离采访”和“隐藏式拍摄”,记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催人泪下的故事,客观展示了各种扶贫脱困“真经”,用事实和数據说话,通过8个扶贫故事,展示出了不少务实管用、可推广可复制的扶贫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在2018年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和第十五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活动中,湖南卫视新闻中心制作的《为了人民》获中国新闻电视系列奖一等奖。
为什么《为了人民》能够获奖?除了题材重大,紧扣时代主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新闻记者找准了精准扶贫这座富矿后,紧紧扣住了细节,点面结合,用心用情,最终呈现出了8篇鲜活并带着泥土味的、感人泪下、催人奋进的故事。
精准扶贫,记者采访的是事,但镜头和笔尖对准的却是人。只有用心用情通过人物进行叙事,通过故事展示人物形象,故事才能体现时代感。《为了人民》报道的8个扶贫人物,都有着鲜明的角色形象,主要在于这些方面的成功:
一是人物语言高度个性化。《为了人民》在同期声中,大量引用了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如湖南卫视2017年7月17日新闻联播播出的《为了人民——彭小平:上校当“新兵”》,退伍军人彭小平说了这么一句话:“原来是师长,现在是村长,所以我现在叫彭村长,不叫彭师长,更新换代吧,闻点那个牛粪味,走点鸡屎路,是很辛苦,但确实对人的锻炼很大。”
这些沾着雨露,沾着泥土芬芳的个性化语言,让人物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是善于捕捉大量细节。要想让新闻“活”起来,用好细节可谓一剂良方。在《为了人民》报道中,陶品儒早上去菜市场买好原材料,中午借农户家的灶台自己做饭吃。李世栋戴着一块旧手表,白天坐着摩托车奔波,晚上戴着呼吸机睡觉。王婷的父亲王新法的手机里有200多个村民的手机号码,名字却叫蜂蜜妹子、楠树老哥……正是这些新闻中最微小、最生动、最传神也是最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事实,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新闻文本赋予了爱的温度,也让新闻报道的情感表达更加丰满。
三是紧扣时代主题。《为了人民》播出的8个故事,分别展示了不同的扶贫经验和方法:胡丕宇易地搬迁和产业扶贫相结合的方式让村民走出贫困;陈勇是放弃包打包唱的扶贫模式,带领村民走招商引资的路子;吴正平、陶品儒、李世栋则是一边帮助贫困户树立自强致富的信心,一边教农民到市场里去拼搏。报道以事显人,体现出在精准扶贫大背景下,扶贫人物用心用情去扶贫的可贵品质。
《为了人民》注重情节,展现了生动的人物形象。主要手法有三:一是设置悬念。二是突出戏剧效果。三是精选核心故事。
《为了人民》所报道的8名扶贫人物,每个人物信息量大,故事也多。这考验着记者的筛选能力。记者筛选出了最核心的故事,并以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手法展开情节,将一个个故事连接起来,让受众收看新闻时快感一波胜似一波。如2017年7月13日播出的《为了人民——陶品儒:下乡“新青年”》 中,记者筛选出陶品儒带领村民酿制苞谷酸、建立合作社带领村民脱贫的故事,再插叙陶品儒国外留学、读毛主席著作的故事,主次分明,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增强了叙事密度。
总之,《为了人民》在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充分运用叙述策略,用心用情讲好了扶贫故事。这种报道叙事的手法,值得新闻工作者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