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智强
网络理论传播是对我们传统理论传播方式、理论诉求方式的颠覆性转型和转化。“轻”传播是网络传播的一大特点和优势。网络传播影响力的核心,出于技术革命,即传播技术、传播手段、传播载体的革命。传播技术既是手段和形式,又是内容本身。网络技术革命和内容创新本身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标题具有牵引作用。没有创新创意,不可能实现网络理论的“轻”传播。种种实例证明,标题不根据网络传播的特点进行改动,就不可能有较大的点击量。
话语系统要转换。文章话语系统转换,核心就是要推动内容转化,特别是话语方式的转换。网络传播天然具有“轻”传播的特点,只有切合才能放大“轻”传播的效应。更何况理论本身是“硬邦邦”的概念,必须通过转换,把生硬、刻板的内容和形式转化为轻盈生动的形式,使受众能够接受、乐于接受。
放低传播姿态。以往有的传统媒体在传播中,占据话语制高点,动辄简单训斥教育,由不得人家有自己的思考。在强调平等互动的网络文化氛围中,教训式的生硬姿态是不受欢迎的。所以,“轻”传播也需要姿态的转变。
使命不能忘。从内容结构本身来说,应该更多地强调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自觉承担起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这是理论“轻”传播的重大使命,不能因为强调“轻”而忘了自身的使命。
何妨“直指人心”。要重视理论传播怎样更加贴近人性、贴近人生、贴近生活,回答、回应受众在生活、工作中所涉及的人生问题。不解答人生问题,难以产生“直指人心”的传播效果。
“友声”当尊重。“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就多数情形来说,受众还是易于接受理性、科學、平和的思想和观点的。当前环境下,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要善于把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理论话语转化为理性、科学、文明的声音。在网络环境下,理性、科学、文明的声音更能赢得共鸣的“友声”。“轻”传播,应该顾及“友声”。
思想是核心。“轻”传播需要把抽象的概念演绎转化为思想表达。对于一些问题,我们自己首先要想明白,才能转化为大众化、通俗化又不失深刻、有见地的思想,才能转化为轻盈生动的理论传播内容或者形式。讲“轻”传播,对内容本身提出的要求其实并不“轻”。有时候,形式“轻”了,思想内涵往往更重、更深了。
音视频来加盟。推进理论“轻”传播,要巧用短视频。较长的理论性电视片、政论片,可以通过切割变成短小的音视频。3-5分钟就能把问题说清楚,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和话语策略,既要找准角度,表达形式、语言也要有张力,比较紧凑流畅,能够抓住受众。
巧用运营放大器。内容上要有运营合作,优质内容通过与多个传播端口的合作,浏览量、点击量能更迅速地提升。
(作者为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