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利
摘 要:有氧搏击操是一项具备观赏性的体育运动项目,其技术动作独特,须配合强劲的音乐完成整套动作,深受青年女学生的喜爱。在职高体育中开展有氧搏击操训练教学,对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释放学生学业压力、塑造学生优美形体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职高女生为视角,分析了有氧搏击操对身体素质的影响,以及在职高体育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关键词:有氧搏击;职高;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19)05-024-01
1有氧搏击操对职高女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在职高体育教学中开展有氧搏击操训练,符合职高女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助于促进职高女生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1对力量素质的影响
在有氧搏击操中,肌肉力量练习与肌肉伸展练习是搏击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进行搏击操的肌肉力量训练与肌肉伸展训练,能够缩短、拉长职高女生的肌纤维,使女生加大搏击操的动作幅度,保持技术动作的连贯性,进而有助于提高女生的力量素质。
1.2对速度素质的影响
有氧搏击操配合激情的音乐进行训练,要求女生在听到音乐时能够跟着节奏快速做出动作反应,有助于提高女生的速度素质。同时,在职高体育课程中融入有氧搏击操,还能够锻炼女生各种器官的敏感程度,缩短各种信号刺激感受的传导时间,进而使中枢神经系统快速进入兴奋状态,激发女生的运动欲望。
1.3对耐力素质的影响
有氧搏击操的运动量较大,需要调动起女生的全部身体机能参与运动,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训练之后,能够改善女生机体能量供应系统,提高女生的心肺功能和抗疲劳能力,为女生运动储备更多的能量。
1.4对柔韧素质的影响
有氧搏击操中的伸展动作能够锻炼女生的肌腱、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弹性,提高女生的柔韧素质。在女生柔韧素质得到提升后,各个关节的活动范围扩大、灵活性增强,使搏击操的技术动作更加优美和协调。此外,通过锻炼女生的柔韧素质,还能够减少女生在日常生活运动中因用力过猛产生的软组织损伤问题。
1.5对灵敏素质的影响
有氧搏击操的技术动作重复性多,需要经过大量的重复练习才能保证动作的熟练度。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促使职高女生的大脑神经兴奋,活跃大脑思维,加深对技术动作的记忆,并在学习新技巧动作时触类旁通,增强身体的灵敏性。
2有氧搏击操在职高体育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2.1加强理论基础教学
在职高有氧搏击操教学中,要将基础理论知识讲授作为上好有氧搏击课的重要前提,使学生全面掌握有关有氧搏击操的产生、功能、特点、规则等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思想。在理论基础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讲解搏击操的基本动作,让学生观看标准技术动作的视频,并对技术动作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动作原理和要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职高体育中的有氧搏击操教学要以基本步伐和套路教学为主,减少搏击操的竞技性特点,避免整体技术动作难度过大而使女生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内容,保证训练内容的难易程度适应职高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教师可设计三组技术动作,分别为:直拳—勾拳—摆拳组合(A组动作);直拳—顶膝动作组合(B组动作);直拳—顶肘—侧踢腿组合(C组动作)。每组动作完成4×8拍,其中A组动作的直拳手臂不要太直,勾拳向上发力,摆拳幅度要大;B组动作的顶膝动作膝关节必须大于90°;C组动作的直拳要加快出拳速度,頂肘加强力度。
2.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职高体育教师要围绕有氧搏击操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如,教师可采用讲解法、示范法、分解法、完整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模仿规范的技术动作进行练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入现代体育教学理念,采用生生互动练习、群体练习、团队协作练习、师生互动练习等多种练习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运动潜能。
2.4创建有氧搏击操教学环境
职高院校要投入充足资源用于有氧搏击操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参与有氧搏击操锻炼的平台和条件,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首先,学校要加强体育场地或场馆建设,保证运动区域宽广、平整,使学生能够在必备的教学设施条件下学习有氧搏击操。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集体搏击操比赛,组建搏击操俱乐部,定期开展搏击操知识讲座,在校园内部营造良好的搏击操环境。
3结论
总而言之,职高体育课程要尝试融入有氧搏击操教学,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在有氧搏击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安排练习任务,组织开展难度渐进的练习活动,从而促进职高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徐军军.有氧搏击操训练对女性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影响[J].速读(上旬),2017(8):92-93.
[2]张宏杰.廊坊市普通高校开设有氧搏击操的现状调查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3]田守雨.有氧搏击操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前景及意义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5(1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