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桢
摘 要: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社会形式下,人们影响世界的主要劳动方式是脑力劳动,占据社会第一位的知识是会学习。而要想让小学生会学习就要培养学生的主动认知意识和能力。所以,要想构建符合新教育理念的小学科学课堂,我们就必须强化小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主动认知行为,以合作探究、优化提问等方式为学生的主动求索行为提供丰厚支持。这是构建符合新课标、新教材、新理念的小学科学课堂的需要,也为学习型社会构建培养基础建设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科学;新形势;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内容的科普性学科,也是小学生进入科学殿堂之门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求索热情和科学求索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下的小学科学教学重点。而要想发展学生的科学求索热情与能力,我们就应该强化小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主动求索行为,让学生们在自主、自觉的探究参与中内化科学素养、感悟科学魅力。那么如何才能强化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动求索行为呢?根据经验,我总结了三条可行办法,现结合教学实践一一详述如下:
一、组织情境实验,力促主动认知
科学从现实生活而来,现实生活情境是科学知识衍生的载体,但是由于科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变化缓慢、影响不大所以不容易被学生所感知,因此我们选择了更加鲜明、形象的科学实验。以组织情境实验的方式还原知识衍生情境,不仅促进了科学探索活动从二维的文字解读到多维的情境探索的转化,而且刺激了学生的中枢神经,让学生们产生了发自内心的主动实践渴求,进而在实践中见证了知识形成。
例如:在《能溶解的快一些吗?》知识教学过程中,我将冰糖放入水中,然后端起来尝了尝并问了句:“怎么不甜呀?”“因为刚放进去,糖还没有溶解。”学生答。“可是,老师渴的不行,现在就想喝到糖水,谁有办法让冰糖快点溶解到水里呢?”我又问。“用筷子搅拌一下。”“老师可以把水换成热水。”“可以把冰糖碾碎。”……学生纷纷答道。“这样真的有效吗?证明给我看好吗?”我继续问道。
随后,学生们纷纷按照自己的猜想进行了溶解实验,在做法比对中找到了加速冰糖融化的最佳办法。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利用生活道具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们在对如何帮助老师尽快喝到糖水这一问题探究中,调动生活经验进行实验猜想,并在亲身实践中验证了各自的想法,提升了学生主动组织科学实验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共享,提供认知空间
新形势下的小学科学教学要求凸显学生在科学认知过程中的合作共享行为,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要想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就要以小组探究的方式推进科学知识探索活动,以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坚信、对学生求索行为的支持和对学生认知空间的开拓,促进学生主动求索活动的顺利进行,让学生们在有效的课堂交流互动中,获取个性化的主动求索体验。
例如:在《鲫鱼与青蛙》课堂知识探究过程中,我先根据学生在观察能力、总结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测试中的表现,将在能力上可以互补的四个学生分配到了同一科学探究小组,然后让学生们以组为单位对如下任务进行探究:
(1)鲫鱼和青蛙分别属于哪种动物?
(2)如何对比鲫鱼和青蛙的区别?
(3)鲫鱼和青蛙之间有何区别?
随后,学生们纷纷阅读相关资料,对鲫鱼和青蛙从属的动物类别进行分类。接着,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前准备的鲫鱼和青蛙标本,验证并践行了自己提出的对比方法,概括总结了两栖动物和鱼类的区别。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以任务驱动小组探究,让学生们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主动寻求了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在交流合作中完成了对科学问题的主动求索,发展了合作能力和针对性思考能力。
三、优化课堂提问,延展认知深度
提问是教师在科学课堂中延展学生思维、支持学生话语和实践活动的有效方式。在科学活动组织过程中优化课堂提问,不仅可以不越俎代庖、保留学生们的主动认知机会和空间,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完成思维跨越,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深度。
例如:在《认识固体》课堂教学时,我问学生们:“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固体吗?”“固体是比较硬的。”“固体是有形状的。”学生答。“那豆腐、擠出的牙膏、蒸馒头的面团算是固体吗?”我又问道。接着,我在对学生争论的解决中,引出中间物质“流体”概念。
随后,我继续问学生们:“如何界定一个物体是固体、是液体还是流体呢?”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之后,我又以“沙漏里的流动的沙子是液体吗?固体都不透明吗?”等问题引导学生们发现了认知漏洞,进而在反例列举中延伸了自身的知识认知深度。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先以问题导入探究主题,然后又以不断的追问推进学生的主动认知活动,让学生们在问题引导下不断填补知识漏洞进入了新的知识认知境界。
综上所述,新形势的小学科学课堂是主动认知视域下的自主探索课堂,而要想强化学生的主动认知行为,就要依据客观实际优化教学指导,以有效的教学引导支持学生的主动求索活动,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赵建琴.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风,2019(30):87.
[2]包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