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瑞芬
摘 要:纵览国内外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的作品,便会发现,贯穿其中的一个主题是:相信成长的内在力量,走向光明是人的本性。随着新课改实施的深入,为实现这一信念创造了条件,使教育得以回归本身:教育是一种引导,而非灌输;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教育要尊重儿童;儿童的发展植根于儿童的活动之中。
关键词:教育;儿童;信念;活动
发展是由内而外的内在潜力的展开,教育必须相信这种力量的存在。这一信念的教育学意义是:
一、教育是一个引导出来的过程,而非灌输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观点是:知识的种子深藏于学生的心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让他自己去发现真相。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让他自己走向光明。这样,教学便是在相信学生本身已具有理解力,和教师正确地引导这一理解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柏拉图将教学与实际教育区分开来。前者是从外部传授的,真正的教育是一个开发学生潜在能力的过程。柏拉图认为,这种教育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只有在学生主动接受教育时才可能实现他们的目标。按照柏拉图的观点,真正的教育意味着唤醒沉睡在心灵中的能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坚信:所有知识和所有发展都来自内部,教育的作用是指导和引导这一发展并使之有效。他认为“知识的基础隐藏在学生本身”,学校往往忽略打开这一基础,反而“从别处取水来浇灌”。与福禄贝尔一样,他认为一位教育家是一个园丁,他看着并照料他的花木,但总是尊重它们的自然成长。教师的职责无外乎是在他们思想上耕耘播种。
今天,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让我们有机会来实现这些教育家们所提出的伟大思想。新课改赋予教师新的角色,首先:教师成为引导者。长期以来,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控制和监督下进行,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是教师,现在则完全不同,信息化时代,在线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探索,独立发现创造了条件,学生只要愿学、会学,只要有一台联网的电脑,随时随地都可以学。因此教师的角色便从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灌输者转变为指导学习主动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从而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其次:教师成为研究者。教育是一个充满意义的世界,教师的使命是实现教育的意义。教师成为研究者,并不是要求教师在上课、备课之外去做另外一件事,教师所要研究的是怎样使教育的意义在学生身上得以实现,也就是说,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回归教育本身。马克斯·范梅南提出教育是一种使命、是一种召唤,“只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召唤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学的意义。”①
新课改的深入,使教育情景中的问题增多并愈来愈复杂,教师成为研究者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每天的工作中,无论是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还是家长工作、特殊学生指导等,都会碰到很多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聚焦问题,把问题变成课题,通过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有很多优势,首先,教师工作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最了解教学的困难、问题与需求,能及时清晰地感觉到问题的存在;其次,教师能从教育教学现场中,从学生的试卷、作业、周记等获得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教育要尊重儿童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是最早强烈相信天生的学习能力的教育家之一。他相信学习是人的本能,正如鸟儿会飞,马儿会跑,鹰之凶猛一样。事实也是如此,除了一些基本的无条件反射之外,对初生的婴儿来说,他们很多的能力都是他们后天学会的,咿呀学语到学会跟人交流;蹒跚学步到学会独立行走。孩子主动学习的动力是为了满足生命不断发展的需要。孩子的每一次进步与成功,都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天生的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育必须追求的目标: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首先是尊重学生对活动对象、活动过程的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其次是尊重学生对自身行为的支配、调节和控制的行为。教育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自我成长提供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发展空间。北师大教育系康健教授有一句颇具深意的话:“每个学生的名字都包含神圣、包含有庄严,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包含創造力、包含有成功”。山东临沂八中的王立华老师就是对这一信念的积极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支撑他教育实践的理念是: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都是需要人性光照的成长者。教师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为学生提供“生命教育”,让他们重新焕发活力和激情;在你的挚爱中指引学生充满憧憬。这正是我门所有做教师的一种教育追求——让学生沐浴在人性光照的温情里!
三、儿童的发展植根于儿童的活动之中
皮亚杰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的发展是儿童个体运用自我调节机制的结果。换句话说,活动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根本源泉。这种儿童的活动是儿童自身对内部和外部刺激做出反应的过程。这种外在活动只是一种刺激形式,儿童与这种刺激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儿童主体的活动。因此,教育者应时刻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并根据学生的感受,选择教育内容及呈现方式。
在教育活动中,必须给学生展示个性和根据个人特点发展的机会,使学生有自己的兴趣,有自己的爱好和自己的特色,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长期以来,学校在教育教学上过分强调认知,忽视学生的经验和感知,必定是缺乏生机和活力的。新课程对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解应以生活为基础,以生命的全过程为背景,以个人的完整生活状态为背景。那就是赋予教育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位印度诗人对教育艺术进行了诗的概括: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将是一个命运。诗人把信念的播种置于首位,因为信念支配着人的行动。然而要给学生播种信念,教师首先要有信念,“相信成长的力量,走向光明是人的本性”这便是每一位教育者必须要树立的教育信念!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的起源和发展[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20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