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彩凤
近代诗人艾青曾经说过:“诗是文学中的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最为精炼的文学样式是诗无疑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高峰在唐朝,唐朝诗歌的高峰在李杜。杜甫的诗歌成就历来被赞为是“集大成者”,其诗歌题材包罗万象,几乎无所不及,艺术成就更是无人企及。因此以杜甫晚年的作品《登岳阳楼》为例来谈诗歌教学笔者认为特别具有代表性。
人教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将诗歌分为三个单元,赏析指导方法依次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其实,教材所点明的这三类赏析诗歌的方法就是现成的很值得我们教师好好研究利用的教学方法了。很多教师抛弃教材教参不用,另辟蹊径,花了大力气却收效甚微,殊不知最好的鉴赏方法就在自己眼皮底下,是教师们熟视无睹了。因此笔者认为在古代文学上,与其搞一些花俏新奇的教学方式标新立异,还不如在这三种方法上扎扎实实下一些苦功夫,力求通过多种有效途径解决一个核心目标——诗歌的核心价值。
现在,笔者以诗圣杜甫的《登岳阳楼》为例浅谈下如何利用教材中“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为切入口来展开诗歌鉴赏教学。
首先,“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译文是:“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意。”由此可知,“以意逆志”里面有两个主体:读者和作者。读者在课堂上就是教师和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的文学素养、生活阅历、审美基础、知识积累等是理解诗歌的重要因素。
作为教师本身,有很大的可为性。诗歌教学的其中一个立足点应该是教师本身必须具有纯正的审美趣味以及精准的鉴赏能力。因为教学过程中唯有老师解读到位,还原诗人所表达的诗境,甚至赋予它与时俱进的现实价值,让诗歌的艺术精髓为今所用,诗人的人格魅力大放光彩,才能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缤纷多姿的世界。
至于学生这个主体就是学情,这就是教师教学的另一个立足点。如果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审美基础,我们授课就是盲人摸象,教学的实际效果要与教师的预想效果相差甚远了。
而作者就是创作诗歌的诗人了。熟知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等是我们深入解读诗歌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当我们接触一首诗歌时,诗人的人生经历应该像一幅画卷一样徐徐展现在我们脑海中,或浮或沉,悲欣交集。
《登岳阳楼》的首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译文是:“以前听过洞庭水,今日登上了岳阳楼”。是非常平淡无奇的类似记流水账的日记语言了,学生说:“这样的句子我也会写啊,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我们若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来品味这句话,就完全不一样了。杜甫青年时有过一段游历祖国大好河山的经历:730年,杜甫19岁,游晋;731年—735年,20—24岁游吴越;736——740年,25—29岁,游齐鲁;744年,33岁,初遇李白,游梁、宋、王屋山;745年,34岁,再游齐鲁。杜甫每游览一个地方,必拜访当地的名胜古迹以抒咏情怀。《望岳》就是杜甫在第一次游齐赵时的作品,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表露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雄伟的气魄名传千古。因此,我们可知“昔闻洞庭水”是年轻气盛、意气昂扬的杜甫对唐朝大好河山的热切向往。而“今上岳阳楼”的“今”,已经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此刻的唐朝收安史之乱重创已经“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了。国家藩镇割据,风雨飘摇,混战不已。这一年杜甫也已经五十七岁,辗转流离,凄苦不堪,此刻登上岳阳楼的杜甫该是一声悲叹,百感交集啊。而杜甫却用最平常的语言来记叙之,深藏之。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应该就是无字处的妙处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品的就是是诗人深藏不露的情感,若无品味,何来情感的熏陶与升华?
其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是指通过对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借助联想和想象,让读者沉浸于一个想象的世界中,体会诗歌特有的意境美,从而得到某种深刻的审美享受。
《登岳阳楼》被编排在第二单元,该单元的赏析指导方法就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也就是说编者认为这是鉴赏《登岳阳楼》最为理想的一种解读方法。这有其一定的道理。因为《登岳阳楼》的千古佳句: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的就是杜甫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时看到的洞庭湖波澜壮阔、吞吐万物的宏大景象。大部分学生是没有去过洞庭湖的,没有眼见为实的这个生活阅历、审美体验的基础,因而这一景色非“置身诗境”无法好好体会。
“置身诗境”须要借助想象。我们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借助相关的图片和洞庭湖的介绍发挥想象在脑海中描绘这样的画面:“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被广阔的湖水挤向了遥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湖面如此浩荡,水势如此磅礴,日、月、星辰、天地万物仿佛都浮沉在这湖水上面,动人心魄。”置身于如此诗境印象如何不深刻?
不过,解读这一联停留在“置身诗境”是不够的,还要通过“缘景明情”才能更接近诗人的内心情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是写景,但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坼”,地裂也,“吴楚东南坼”呈现出来的是不可弥补的残缺;“浮”,天动也,“乾坤日夜浮”意指天地间无休止的不宁。而这残缺不全,动荡不安的,是国家,也是身世。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了杜甫式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胸怀。
诗歌鉴赏的核心价值应该是诗人通过诗歌里各种形象所展现出来的独一无二的某种宝贵的人格精神。如杜甫,“老杜品格,窮而愈坚,悲而能壮,在自怨身世之中,仍保持傲岸的气魄与阔大的胸襟。”这句话应该是对杜甫健全纯厚之人格最准确的概括了。
诗歌的灵魂是诗人,诗人的灵魂是人格。鉴赏一首诗歌收获一种完美人格的熏陶,何其妙哉。诗歌大千世界,鉴赏教无定法,笔者抛砖引玉以求成长,愿在教学生涯中勤勤勉勉、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