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诗琪
摘要:谣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传播媒介,具有普遍性和时代性。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手机、互联网等工具进行传播的网络谣言,在传播广度、深度及影响力上又别具特点。本文将以网络谣言作为切入点,探讨网络谣言及其传播的影响。
关键词:谣言;网络谣言;新媒体;传播
现实生活中,常常充斥着各种未经证实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似是而非的、虚假失真的、荒谬错误的或者令人怀疑的,还有不少虽然使人深信不疑,但在本质上却是谬误的。过去谣言的流行是通过口耳相传或通信的方式,通信范围有限,影响不大;但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的出現,谣言便如同插上翅膀一般,以滚雪球的方式更加广泛地流传。
一、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谣言
(一)谣言与网络谣言
谣言,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传播媒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谣言现象日益凸显,国内外学术界纷纷对谣言展开研究。
笔者认为,谣言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是“未经证实”的信息,是经由“非正式渠道”“广为流传”的信息,是植根于现实世界的信息,并且,谣言常常与重大社会事件相关联。
那么,何谓网络谣言呢?巢乃鹏和黄娴将网络谣言定义为:“在网络这一特定的环境下,网络使用实体以特定方式传播的,对网民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诊释。”
(二)网络谣言具有谣言的一般特性
1、隐蔽性
谣言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信息,因此就具有信息的特质。信息与谣言的界限是模糊,甚至暧昧的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我们的主观意愿,在于我们是否相信。即便是谣言,只要受众相信它,那么它就会继续流传、发展壮大;如果受众开始怀疑,谣言就会失去生命力,最终消失。
2、炒作性
谣言具有炒作性,这也是由其自身的属性所决定的。谣言的劝服色彩也决定了它的传播速度和覆盖面。在地点、信源上让人不容置疑,有很高的可信度。披着权威的外衣说话,让人觉得有很高的可信性。
3、报复性和宣泄性
谣言的产生,是谣言的生产者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宣泄,对一些不公待遇的报复。换个角度来看,谣言其实是弱者的武器。正如卡普费雷所言:谣言是对权威的一种返还。……谣言是一种反权力。
4、鼓动性
谣言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受众之所以能够被广泛鼓动,谣言制造者恰恰也是利用了受众的心理弱点。人们都具有猎奇心理,常常会对自己未知的事件保持好奇,另一方面,很多人也是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为了不被自己生活的圈子所排斥,他们需要知晓谣言并且传播谣言。
(三)网络谣言相较于一般谣言的新特征
1、成本低
首先,人人都可以成为谣言的发布者,谣言的发布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网络的人际关系往往比现实生活更为宽泛和便捷,因此传播力也更为强大。其次,网络匿名的特点,使得责任成本降到了最低。人们在网上发表观点没有任何负担,也不需要为自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考虑过多,因此信息的发布更为随意。
2、超时空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利用数字化的通讯技术,构建起了覆盖全球的传播网络,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中,谣言被获取和复制的速度就变得越来越快,而网络信息的公开性和网络平台的易入性,使得几乎所有的网民都成为了谣言潜在的传播对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便利、迅速的媒介技术和庞杂、众多的传播对象,为网络谣言的蔓延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使得谣言的传播更具广度和深度。
3、难控制
网络媒介的优势在于其“草根性”和“易入性”,使用者不需要具备高深的科技知识,正因为如此,任何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陈述自己的态度。网络信息的发布几乎没有门槛,而网络信息的转载与传播,更是不可控制。网络传播碎片化的特征,导致了网民上网并没有追根究底的兴趣,因此网络谣言传播起来更是难以控制。
二、网络谣言传播的结果及影响
谣言是一把双刃剑,不同的人为达成不同的目的对其加以利用,最后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且在谣言传播过程中也可能伴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影响。事实上,若要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网络谣言的策略,首先就必须辩证地认识网络谣言的影响。
(一)网络谣言的社会功能
1、客观促进真相的揭示
网络谣言经常是持反对立场的人的发言,所以网络谣言常常站在官方消息的对立面。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对权威的质疑和异议,营造了一个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体现,对于一个事件的澄清和解释具有积极的、正面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网络谣言会增加权力的透明度,在促进民主和自由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2、社会情绪的减压阀
网络谣言对个人情绪及社会情绪的影响,表面上看来似乎是绝对负面的,比如引发个体心理恐慌和群体极化,然而,网络谣言在借助网络传播平台经由“口耳相传”而大范围扩散的过程中,它所携带的替代性“信息”和狂欢精神也能于一定程度上缓解个体的心理焦虑和社会的紧张氛围。网络谣言的传播又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这也就意味着社会民众通过网络谣言的传播形成了情绪上的共鸣,社会情绪则经由网络谣言这一道“减压阀”得到舒缓和排解。
3、助推解决社会问题
正如学者陈力丹所言,谣言“是公众解决疑难问题的不得已形式”。网络谣言作为社会环境的探测器,它所探测的往往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社会问题”,而它的传播也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网络谣言既是“一种意见综合和交流的平台”,也是一种裹挟着社会公众的信念和意见的特殊的舆论形态。舆论具有重要的社会监督功能,网络谣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舆论形态,它也能起到一定的社会监督作用。
(二)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
结合网络来报道了相应新闻事件后,大众遵循个人主义,对事件进行旁观,我们可以称它为“旁观者”。也正是那些有过类似经历和感受的人,推动了新闻事件在群众中的传播,他们互为聚集、感知以及认同,使得新闻事件因此得到快速传播。
就自我媒介传播方面,促进其传播的关键因素为情感,但欠缺理性。网民可能快速的针对部分新闻事件进行观看、并激烈的发表评论,并导致包括讽刺、同情等在内的诸多情绪。事件将伴随感情的增强而更快传播,造成更大范围内的影响。
結论:
谣言自古以来留存已久,本文分析了新时期网络谣言的特征以及其传播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得出网络谣言的传播并不是只有负面影响,而是作为一把双刃剑存在,对信息的传播存在一定的正面影响。
如何把网络谣言客观存在的正面影响扩大,把其负面影响缩小就成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随着新媒体时代信息的高速传播,网络谣言只会愈加壮大而不会消失,因此研究网络谣言相关内容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优化与传播。
参考文献:
[1] 王梅芳,赵高辉.新媒体生态下的舆论监督[J].南京社会科学,2011(05):91-98.
[2] 黎昱睿.新媒体时代政府信息公开及网络舆情引导[J].新闻爱好者,2014(05):65-68.
[3] 齐亚宁.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提升路径探讨.[J.理论与改革,2015(5):165-167.
[4] 李琳.新媒体传播中舆论监督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中国传媒科技,2013(4)
[5] 范娜.网络谣言及其媒体应对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8):168-169.
[6] 刘回春.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应对[J].中国质量万里行,2018(07):62-64.
[7] 周桂霞.网络谣言的危害及控制途径[J].新闻战线,2018(10):49-50.
注释:
①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理论与事件,2004(6):27.
②杨慧琼,当谣言的翅膀飞向网络—关于“玉田谣言”的传播学分析[J],东南传播,2008(12).
③[法]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著,郑若麟译,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
④陈力丹,舆论学一一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103.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