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帆
语言是思想情感的载体,中国古典诗词力求语言,又往往是“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因此注重古诗词语言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就成为古诗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他提出“主客观统一”说(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他认为美必须以客观事物作为条件,还须加上主观的意识形态或情趣的作用,使物成为物的形象,然后才是美。结合这一教学理论,笔者认为审美是每个学生的权利,只有通过美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才会感受到作品中的美!因此,教学的审美情趣是课堂充满活力的源泉。
一、鉴赏词法
鉴赏词义是理解句子的关键。为了更好地理解词在句中的表达效果,笔者把它分为“直接赏词”和“间接赏词”。“直接赏词”就是直接品味句中某一词的妙处,从而理解整个句子的内涵。如:温庭筠《望江南》这首词中最后一句“肠断白蘋洲。”句中的“断”足以表明主人公思念丈夫绝望之情的体验,从而点明主旨。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中的“泪”与“惊”两字,就把诗人看到长安城破败不堪,今非昔比的感慨写了出来。间接赏词,即换词法,就是把句子中的某一个词换成另外的一个词,比较用词的表达效果,从而实现师生、师生与文本、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自己在讲杜甫《石壕吏》时,“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其中把句中的“投”改成“到”,把“夜”改成“来”,哪一种表达效果比较好呢?经过讨论,学生终于理解句中的“投”字,表明诗人已经到了走投无路、漂泊他乡的心境。而“夜”在句中更能体现时局混乱,民不聊生的生活处境。因此,经常推敲字眼,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增强审美能力,养成认真读书、细心琢磨的好习惯。
二、鉴赏句法
赏析语句重在于借助语句的文采、形成的意境来表达语句深邃的内涵。常常呈现给我们的是景色美、人情美,哲理美。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是在“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這样一个风平浪静的时刻,抒发自己思乡之情。由景色的时间变化之快来慨叹时光流逝之快,用以揭示珍惜时光的哲理。类似的句子还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还有恰当的修辞,可以增加语句的表达效果。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有这样的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者运用反问的修辞,道出了自己赏月的复杂心境,同时可以感受到作者积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还有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晓雾将歇,猿鸟相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采用对偶、拟人的修辞富有节奏,形象的写出了一天内景色朝夕的变化美。诸如此类的语句,足以让我们心驰神往,让我们感到文言语句的魅力所在!
三、鉴赏写作技巧
我们进行现代文散文教学时,常常给学生提起托物言志、衬托手法、侧面烘托、白描手法、写景状物的写法。其实,文言文教学同样可以进行这样的鉴赏。如:《爱莲说》中,作者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即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追求洁身自好,淡泊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在《口技》中,作者之所以写“宾客”的变化反应,旨在侧面烘托口技人的技艺高超。《湖心亭看雪》作者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写出了作者观赏景物的层次美与变化美。“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至于景物描写,有很多的写作技巧:1.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感受景物;2.虚实结合,虚实相生;3.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动为静;4.运用巧妙地修辞,实现景物的生动形象性。如吴均《与朱元思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文中的一个“竞”字,把本来静止的“树”通过“山”写活了,体现出作者采用化静为动的写法,运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山之高,树之密的特点。又如曹操《观沧海》既有对自己登上碣石山“观”沧海的实景描写,又有诗人大胆想象,抒发自己博大胸襟的虚景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还有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诗句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分别从听觉、视觉、色彩渲染战争惨烈的情景。因此,现代文中所具有的美感在文言文中依然存在。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感悟,就一定会品尝到文言文的词句美。
总之,古诗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唐诗、宋词、名家美文篇目里,有泰山的壮美,有世外桃源的宁静;有小石潭的悄怆幽邃,有洞庭湖的浩浩汤汤;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有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报国立功之豪迈气概,有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国破家亡之悲愁;有木兰替父从军“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传奇,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每一课都令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美,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吸引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作为后人,我们只有品味他们的语言,追寻他们的心路历程,通过对学生进行语言的审美教育,才能让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品味古诗文语言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