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摘 要: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科目之一,起着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数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在新课改之后,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学生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重要性,认识到了“高能”和“高分”同样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被运用到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并很快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成为很多教师的教学新选择。本文通过对这一理念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几条普适性的策略,希望能够给广大教师带来一点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应用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新课改已经提出崭新的教学要求,教师们的教学任务也不再是满足对考试成绩的需求了,更多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身思维和能力上的成长,将所学的知识真正地运用到自身的生活中去。这样一来,旧时的教学方法就已经无法适用了,教师们对新的教学方法的渴求也越发强烈。正是在这样的情况,生活化的理念开始被教师们尝试着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希望能够借助其注重实践、注重生活问题解决的特点来达成教学目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教师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设计出合适的教学策略。
一、联系学生生活,消除知识陌生
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好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教学阶段融入学生现实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让这种生活气息冲淡知识的陌生感,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学习。在生活化教学中,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是被确定的,各种数学知识在学生的生活中都是有体现的,只不过以往学生没有发现而已。因此,教师就可以秉持着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加入学生所熟悉的各种事物作为例证来解释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这样一来,学生有了熟悉的事物作为参照,种种抽象的数学知识也就变得有迹可循了。
比如,在“角的度量”这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这一概念,教师就可以用学生身边常见的角来进行举例。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下自己的身边都有哪些角。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就会发现课本的边际、走廊的拐角、常用的尺子等等这些习以为常的事物其实都蕴含着角,而通过对这些实际事物的观察,学生在理解角的组成和性质这方面的知识也就有了具体的参照,理解起来也就更加容易了。长此以往,学生也就逐渐认识到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也就不会再产生“高分低能”的现象了。
二、创造生活情景,增强知识理解
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好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教师也要学会如何创建合适的生活情景,并通过这些生活情景来让学生去揣摩和理解数学知识。在过去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知识传授往往是纯理论性质的,这就使得学生学到的内容也往往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这与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显然是相违背的。因此,教师就可以在讲解知识或者解答问题时为学生模拟出一个与现实生活类似的环境,让学生代入进去,用掌握的知识去解决一些事迹的生活问题,锻炼自身的解题能力。
比如,在“条形统计图”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情景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代入到超市员工的角色,需要对超市中的物品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学生在接受了这一角色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对各种分类物品数量的记录和统计图制作,学生就成功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掉了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这样的角色扮演也能够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作用,在进行学习时也就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了。
三、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实践意识
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好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真正地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去,既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更要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各种数学知识。生活中数学知识的运用是十分普遍的,从这个方面来说,生活才是学生最为全面的知识来源。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从自身的生活实践中去把握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方法,并获得比课本上所说要全面得多也具体得多的数学知识,从而做到自身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
比如,在“三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这一部分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就会发现超市售货员的钱币计算、商场货物的统计等方面都用到了这一部分的知识。在有了这样的发现之后,学生就可以去有意識地观察一些这些知识具体在生活中是怎样灵活运用的,又有着怎样课本上不曾提到的运算方法。如此一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就从现实生活中汲取了营养,获得了新的成长。
综上所述,教师想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好生活化的教学理念,首先,要融入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的学习有个参照;其次,要学会创设形象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能够代入其中来理解知识;最后,还要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运用知识,提升自身的知识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严治国,刘红梅.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方法的运用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56.
[2]吴福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2):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