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志亮
父母自己的言行,永远比对孩子订种种规则、苦口婆心说教更加管用。因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只有尊重、认同某个人,才会信服他说的话、按照要求去做。
立规矩的时间和方式很重要
两岁前,孩子自我意识可能还未萌芽,理解能力、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都不够,所以立规矩为时尚早。3至6岁是立规矩的关键期,帮助孩子发展主动性,自发、自觉地做一些事情,能够控制自己不做什么事情。比如玩完玩具自觉收好、吃完饭主动收拾自己的碗筷、擦干净桌子;乘坐交通工具时不乱跑乱踢、在电影院不大声喧哗、不乱扔垃圾等等。等孩子6岁之后甚至更晚才开始有一些规矩,就会发现执行起来特别困难。
除了必须严格遵守的有关安全的规则,其他的规矩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商量着来,他会有参与感和能自己做决定的感觉,守规矩的积极性就更高。
执行规矩时的情绪、态度不对
许多父母在执行规矩时总是陷入一个误区:带着激烈的情绪。孩子玩手机到了规定时间了还要玩,大人一把夺过手机:“不许玩!”孩子早上不按时起床,大人一直唠唠叨叨,骂孩子磨蹭;孩子在地铁里跑来跑去,大人当着众人面便开始训斥孩子等等。
如果在给孩子立规矩时总是带着斥责、吼叫、威胁,孩子就会觉得遵守规矩是一件痛苦、可怕的事情,从心底里就会抵触、排斥,也不乐意配合父母。比如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磨蹭、拖延、不写作业,比孩子还着急,时常情绪失控、暴跳如雷。这样传递给孩子的信号就是:不用担心,反正父母比我还着急,会催促我做的。这样一来,孩子只会越来越依赖父母,坏习惯也会愈演愈烈。
(摘自《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