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北华 陈斌飞 肖拥萍
摘 要:现代文是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平时也比较重视。但是由于高考真题中的现代文阅读常常是课外的,不少高中生常常在此题上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在课内的现代文阅读学习过程中没有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和技巧,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高中生现代文阅读学习的这种低效现状,本文依托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有效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三语文;现代文;自主阅读;网络多媒体
阅读向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文章由文言文和现代文之分。本文主要探究的是现代文的阅读教学法。现代文通常又可以分为散文、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抒情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结合目前学生在高考语文中现代文部分的得分率情况,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多运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来加强对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能力的训练,在长久的训练中培养起学生对现代文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提升现代文自主阅读能力。
一、优化课堂教学情境,充分激活自读兴趣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会增加许多趣味性,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真正打开,并激活自主阅读和分析的兴趣。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师以学习时间宝贵为由,经常占据课堂主体地位,教案上写的满满当当,试图在课堂上一股脑地全部倾倒给学生,而学生在当堂课上往往无法消化掉那么多的信息,再加上课后复习的不及时,下堂课可能就已经忘记了。这种教学方式无疑是低效的。因此,在笔者看来,为了激发高中生的自读兴趣,语文教师完全可以改变原来传统地备课方式,灵活地运用网络多媒体来呈现教学内容,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定会产生很多令教师想象不到的事情。
比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篇课文时,笔者课前先借助在网络上搜索《好汉歌》,然后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这首歌,来营造宽松愉快的上课氛围,然后顺势引出本课课题。歌曲播放完毕,笔者这样导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是梁山好汉的作风。但是梁山好汉中也有人曾经有不平不能吼,举起来的拳头却打不下,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下面请跟随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课文来认识一下“林教头”。然后笔者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介绍了这篇课文的创作背景、作者。随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这部分小说内容的自主性,笔者又为学生播放了根据原著改编的《风雪山神庙》视频片段。这样一来,就能够提前让学生了解这一段内容的大体故事情节。观看完毕之后,笔者改变了原来一段一段讲解的方式,先结合高考考纲将本文划分成了六个板块,分别是人物形象探究、人物心理变化探究、故事情节探究、自然环境描写、小说主题探究和小说精彩语言探究。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从上述六个学习板块中任选一个,进行精读并分析。学生们都表现出了很大的阅读兴趣,且乐此不疲。整堂课的教学效果也超出了笔者的预料。
二、提供自我展示机会,张扬学生个性特征
传统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都是“一刀切”,忽略了學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而教师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并不是无限的,一个班上的学生很多,教师无法对每个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从而形成了课堂整体需求和学生个性需求的矛盾,束缚着学生的个性发展。而网络多媒体的作用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帮助所有学生都能突破自我,张扬自己在现代文阅读自主分析方面的独特性。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中国建筑的特征》这篇课文时,笔者就在上节课给学生布置了自主学习的任务,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分别从互联网上自主搜集资料,完成如下任务:1.文章作者的相关介绍资料。2.文章的层次划分。3.搜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特点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让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上操作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查阅到的这些资料。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理解,既能训练其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展示自己的阅读分析方面的独特理解。
三、网络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根据课程目标,有节奏的进行阅读文本教学。教师要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指导学生将流行理念与传统思维相融合,并精心选择符合新高考要求的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授课。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在现代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增强学生对现代文阅读材料的好感,主动进行深层次阅读,教师不妨运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将教学内容与之巧妙地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阅读学习状态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以及新高考方案的执行,今后的高考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也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发展,这就需要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现代文阅读学习,并通过借助网络多媒体手段来激发学生自读兴趣,逐渐提升自主阅读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许源.王荣生语文教育思想及对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启示[D].延边大学,2019.
[2]魏武元.提升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效果方法探究[J].新课程研究,2019(0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