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时代下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使得大学生的数字阅读更加高效便捷,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因此发生很大的变化。本文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数字阅读需求特点及表现形式,指出高校图书馆应重视大学生阅读方式改变这一实际情况,积极面对挑战,不断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并采取合理可行的应对措施,充分彰显图书馆服务价值。
关键词:图书馆;大学生;阅读方式
中图分类号:G252.17 文献标识码:B
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态势,与此同时,海量的电子化报刊图书、数字化影音频等基于网络传输的信息资源飞速进入大众的阅读视野,从而形成纸质阅读、电子阅读并存的局面。以前纸质阅读是读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而现在大部分读者更愿意接受数字阅读方式,更愿意尝试数字阅读带来跨越时空的体验,他们仅需借助诸如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输入相应的检索关键词就可以得到所需内容及相关信息。由此可见,“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读者的阅读方式与阅读习惯已然发生了变化,高校大学生正处于学习和心智发展的“黄金期”,他们的阅读需求和行为表现出该年龄阶段鲜明的个性化、时代特征。因此,把握“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学生阅读需求的特点,研析阅读方式变化的原因,并根据变化拿出有效应对方案,已成为图书馆当前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阅读方式改变的表现解析
阅读是大学生认知世界重要的途径之一,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媒体信息集文字、图像、声音为一体,可以最大化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并为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此外,“互联网+”时代下呈几何级数快速更新的信息内容也促使大学生改变原有的阅读习惯。
(一)纸质阅读慢慢失宠,网络在线阅读迅速走红
当阅读遇上“互联网+”,便诞生了微信公众号阅读平台、电子阅读系统等备受大学生欢迎并接纳的阅读产品。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的出现得益于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等先进技术,开辟了大学生进行“移动阅读”的新通道。如今,纸质阅读虽然继续占有一定地位,但是网络电子阅读方式更受大学生追捧而走红。
(二)短阅读成为习惯,微阅读成为潮流,杂阅读成为常态
互联网的快速性、便利性以及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给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影响,对大学生的传统阅读习惯和方式也产生很大的冲击。大学生普遍缺乏进行传统纸质长篇阅读的耐心和兴趣,习惯于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短阅读,尤其热衷浏览“短、平、快”的信息[1]。随着“两微”(微博、微信)的快速发展,“微阅读”因其具备的碎片化特征且方便快捷地满足大学生对海量信息和娱乐内容低成本、即时性、互动性的获取、分享和传播之需求迅速成为一种潮流受到年轻人推崇。由于“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阅读的广度和内容包罗万象,他们尤其喜欢富于刺激性、趣味性的阅读片段,因此,一些经典美文、杂文的阅读量通常位居前列。
(三)“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阅读目的更明确
阅读不仅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有效方式。而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大学生进行主动阅读是迫于学业论文撰写的压力而为的,因而大学生阅读目的比以往更明确,在进行本专业阅读时,很难追求阅读的精度和广度,往往一篇论文的落笔就是一段阅读时光的结束[2]。此外,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的阅读烦恼并非无处查资源、无处学知识,而是不擅长在网海中快速找到自己实际需要的相关资源;同时大学生们在进行网上阅读时往往偏爱浏览他人整理的现成资源,而缺乏开发研读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动力和耐心,这使得大学生的阅读目的更加明确。
二、“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阅读需求特点
“互联网+”的实质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分析用户信息行为及信息需求,并为用户提供最符合其需求的互联网产品及服务。“互联网+”时代高校大學生的信息需求和行为正在发生明显改变,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充分把控大学生阅读需求特点,一切以大学生的阅读需求为出发点,及时主动调整服务方式及服务策略,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具体来讲,“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阅读需求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阅读媒介电子化
我国《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受数字媒体的影响,2018年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Pad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6.2%,较2017年的73%上升了3.2个百分点[3]。具体来看,2018年有69.3%的成年国民进行过网络在线阅读;73.7%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20.8%的成年国民在电子阅读器上阅读;20.8%的成年国民使用Pad(平板电脑)进行数字化阅读。
《报告》统计表明,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2.8%,30—39周岁人群占25.4%,40—49周岁人群占23.5%,50—59周岁人群占13%。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确定49周岁以下中青年是进行数字化阅读行为的主要群体,其占比达到81.7%。
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互联网+”时代国民越来越倾向于电子化阅读行为。大学生作为新鲜事物的较早接触者和快速适应者,在阅读载体的选择上改变了传统纸质阅读的习惯,更多的是选择方便检索易于携带的电子化阅读设备,呈现出阅读媒介电子化的需求特点。正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说:“数字化阅读的发展,提升了国民综合阅读率和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整体阅读人群持续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纸质阅读率增长放缓的新趋势。”[4]
(二)阅读方式移动化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用户只需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连接业已发达的有线或无线网络,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漫游网海,尽情汲取各种丰富的网络资源。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最流行的阅读载体,移动阅读方式随即成为他们最主要的阅读形式。相比传统阅读,移动阅读具有低成本、方便快捷、不限时空等优点,让用户能够随时享受阅读的乐趣,满足用户自由灵活安排阅读时间的需求。
(三)信息需求个性化
高校图书馆用户群主要是本校的学生及全体教职工,其中对于大学生来讲,由于他们的专业和年级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专业要求及培养方案就不一样,这样他们在利用图书馆时就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例如,文科类专业的读者偏爱社科类的图书资源,医学类的读者在查找资料时更倾向于医药信息方面的资源,再者,由于大学生的学历层次不同,他们对信息资源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如博硕士读者对本专业学术性较强的信息资源有较大的需求,期望得到图书馆更多最新的学术热点及前沿研究资料的推送服务,而本专科层次的学生可能会对热门图书表现出浓厚的阅读兴趣。
(四)阅读时间碎片化
“互联网+”环境下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阅读时间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这种碎片化表现在大学生通常抓紧利用课间休息、取件排队、候车等人等零散时间点击手机浏览感兴趣的信息,成为校园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同时,由于现代社会基本处于快节奏学习生活模式,一定程度上使得高校大学生缺少相对完整的时间进行阅读,他们只能利用零散的时间快速汲取相应的信息资源,这就造成阅读内容的零散化,无法对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消化[5]。因此,阅读时间碎片化导致大学生阅读内容也呈现出碎片化趋势。
三、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应对大学生阅读方式改变的几点策略
无可否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对大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乃至阅读方式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高校圖书馆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学科研服务机构,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也是学校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重要基地。大学生作为高校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对象,事实上也是走在互联网时代最前端的一个群体。面对互联网浪潮下读者阅读方式已然改变的事实,高校图书馆应拿出哪些有效服务措施予以应对,已成为图书馆界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满足大学生数字化阅读需求,加大数字图书馆建设力度
大学生是高校图书馆最大的服务对象,图书馆应密切关注他们阅读需求情况,优化服务内容。图书馆要以现有馆藏资源为基础,优先考虑数字资源及环境建设,可以尝试在馆内开辟新的空间作为数字阅读区,注重空间内数字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软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主动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数字化阅读条件;设置一站式馆藏资源检索平台,便于读者同时检索馆内所有纸质资源及电子资源;加大电子阅览室建设力度,向大学生提供更多易用、好用、免费的电子阅读资源等。数字阅读空间的设置,既顺应了大学生数字化移动阅读的需求,又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必将受到大学生的衷心欢迎。
(二)积极引进移动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信息推送、订阅等服务
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移动图书馆技术,让读者可以便捷地通过手机、IPAD等移动设备使用图书馆,并为他们提供及时必要的技术支持,从而更好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及服务,比如资源的检索、下载、分类整合以及馆藏书目的查询等[6]。如此,阅读方式的改变就会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三)坚持以读者需求为中心,努力营造校园书香文化氛围
每年的4月23日,高校图书馆可以“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举办诸如名人名家讲座、读者见面会、图片展览等读书文化活动,以新书推介、图书鉴赏、名家签名等形式激发大学生阅读兴趣;通过经典诵读、校园书展、读书知识竞赛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促进大学生阅读主流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挥图书馆营造校园书香文化的主导作用,大力支持读者开展全方位、多角度阅读方式的体验。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阅读方式具有移动性、实效性、个性化特征,大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成已成现实。如何引导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下开展高效健康的阅读活动,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意义的重要任务。面对大学生日趋多样的阅读方式,高校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迎接挑战,并将以有效的应对方式赢得更多的读者,使莘莘学子自觉地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为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贡献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阅读习惯的影响与图书馆的解决策略[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4):16—18.
[2] 程焕文,黄梦琪.在“纸张崇拜”与“数字拥戴”之间——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图书馆论坛,2015,(4):1—8.
[3][4]人民网.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公布[EB].[2019-04-21].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0421/c1013-31041115.html.
[5] 杨丽英.“互联网+”时代大学生阅读需求下的高校图书馆建设研究[J].理论观察,2017,(8):127—129.
[6] 秦艺.试论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阅读方式变化挑战之有效应对[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6):132,134.
作者简介:
颜昌茂,男,1976年10月生,湖南郴州人,1998年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现任湘南学院图书馆技术服务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图书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已发表论文1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