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雨兵
摘 要: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倡的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工作中坚持以睦邻友好、协同发展、合作共赢为基本原则的国际发展合作模式。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以其资源优势、人力优势,不断提升着本国的经济与文化,而在沿线的相对发达的国家中,获得丰富的资源、低价的劳动力得到了本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不仅在经济上各取所需、互利互惠,而且促进了文化上的包容发展与教育上的国际化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提升,教育水平提高,进一步要求我国对其他国家教育模式、教育管理模式与知识文化发展增强了解和把握,增加多国际间的教育与学术交流,倒逼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深入发展。本文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措施,为高校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提升提供意见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1 区位优势对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影响
一带一路的历史发展最早起源于我国汉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变化之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发展分化,逆全球化思潮凸显,各国整体上面临严峻的发展问题。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提出的根本宗旨与发展目标,旨在推动沿线国家的有序、和谐、合作、开放、共赢、均衡、包容、普惠的发展。一带一路包括沙漠之路、草原之路、海上丝路、茶马古道,这都是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对外发展、交流的主要渠道,其对教育的影响,最本质的在于沿一带一路线路的经济区位优势与交通区位优势。以沙漠之路的起点西安或称古长安为例,西安地处我国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交汇处,交通便利程度不言而喻,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火车、汽车、飞机,各类交通工具众多,交通方式多样,各国之间人口交流、旅游互动便捷,为教育国际化带来了方便的交通条件。另一方面,西安在一带一路经济发展带上,其交通、货运、仓储、物流等各大服业为满足沿线经济配套发展得到进一步的提质增效。可以说,区位优势在高校国际化的过程中相当重要,直接影响了高校教育国际化的其他因素。
2 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2.1 高校“一带一路”发展意识不强
与经济发展相比,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受思想的影响较为严重。好的教育指导思想在激励学术发展、推动教学发展、促进教育进步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落后、消极的教育思想,则直接影响了学生与学校的交流和发展。在当前一带一路的发展大环境下,一些思想还坚持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与发展主要是针对经济发展的,对文化交流、教育互动的影响较小,教学就应该是感知过去、探索未来的“闭门造车”,对教育国际化持相对消极否定的态度,发展意识不强;认为教育国际化会损害我国教育的独特性,外来文化与教育理念会冲击中华文化中华道德,难以接受外来文化与外来学生,“闭关锁国”教育思想还较为严重。
2.2 区位条件导致国际化发展步履维艰
虽然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城市众多,但是仍有相当部分地区辐射度相对较低。如一些相对边远的城市,虽然其发展潜力较强,但是在区位上与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大城市”相比,其影响力较低、发展程度较为落后。表现在很多教育国际化的项目、交换生、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学术发展工作参与度较低、开办度较低。实际情况中,大多是校领导、政府领导重视地区高校的国际化发展,但是受限于自身硬件设施不到位、软件环境竞争力弱,高校国际化发展步履维艰。
2.3 经济条件发展不能支撑教育国际化需求
虽然当前我国的教育开放程度相对较高,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具有明显中国主导元素的合作办学已经开办到很多海外国家和地区,但是与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相配套的,大多数还是对地区教育的投资水平不足,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教育投资水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条件的发展是地区教育投入、科研投入、外资引进等一系列地区高校国际化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国际化水平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坚持提升地区整体经济水平,才能为高校的教育国际化提供强大的经济投入支撑。
2.4 缺乏相应管理经验
中国的教育与西方国家教育观念存在很多不同,中国的教育更加偏重于知识教学,应用师带徒、传帮带的作用来指导下一代学生学习知识。中国近代的教育发展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特别是学习现代西方的教育教学经验。但是正是由于过于“保姆式”的填鸭教学方式,导致很多青少年在日常学习中滋生厌烦、厌学情绪,而西方教育的根本在于教学的引导,坚持通过实验、观察、协作等一系列基本技能的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中国的高校沿袭的是中国式的教育方式,而西方国家有自己的教学方式。中国的高校教育要想国际化,得到世界发展的进一步认可,就需要学习其他国家教育教学的长处,坚持以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的教育管理模式吸引更多外国求学青年。
2.5 教育国际化师资水平较低
与教育国际化相配套的,还要有师资力量的配套,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达到“外教教育”的高校师资比较缺乏。相当多的地方高校,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国外生活经历的师资比例还比较低,不能真正满足国际化师资要求。很多外语、外国文学或者其他能够涉及到其他国家的课程往往是以本国高学历人才引进为主,但是与外教相比,在文化底蕴、思维习惯、道德评价等方面,高学历人才的教育模式与外教的教育模式是不同的。以英语教育为例,虽然英语教育的发展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当前的很多院校英语教育还是以“Chinglish”为主,纯粹的文化地域、文化影响是无法通过留学、深造等方式进行彻底改变的,因此,专业化、本土化教师人才的引进与招聘确有必要。
2.6 教育国际化面临的形式单一
目前,地方高校都把在校留學生的数量看成是体现其教育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已开展的学历学位互认政策引导下,与“一带一路”沿线签订协议的国家就达 24 个,政府每年会资助 1 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以及“丝绸之路”留学计划的政策助力,促使地方高校偏重来华留学生招收与培养作为其教育国际化的形式,侧重于“引进来”。目前,我国只是与东盟开展了较全面的高等教育合作,而与“一带一路”沿线其他国家的双向教育交流非常薄弱,如与南亚、中东欧、阿盟等开展的“走出去”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还相当贫乏,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在形式上过于单一。[1]
3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对策
3.1 通过“一带一路”搭建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平台
我国高校教育主要倡导通过共同的语言重建、共同的价值观塑造、协同行动共创未来来追求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蕴含交流、多样性和跨文化对话等多重信息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则是“一带一路”的核心价值。其间,经济互利的追求是一时的,文化包容和理解才是影响长远的。以共同的心灵密码追求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带一路”建设得到沿线多数国家和人民拥护的真正原因。显然,二者在价值取向上,相通融合、认识基础一致。由此,“一带一路”的核心价值追求内涵,也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在沿线国家取得更广泛认同的基础和核心,进而也成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内涵。[2]
3.2 提升高校国际化意识
教育的本质不是禁锢人的思想,而是以全球化、国际化的学习眼光,提升青少年群体的学习意识与发展意识,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这也是社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基础。而对本国文化、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不在于“闭关锁国”而在于通过比较、学习、充实,提升本国文化的内涵与实力。教育是文化的重要部分,需要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整体发展水平,才能坚持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立于发展的潮头。
3.3 通过教育模式的转化提升教育国际化
要想提升地方高校的国际化水平,就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引进来就是借助“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坚持将其他国家的先进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引进来,将外国的专业教育人才引进来,改善我国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走出去就是通过教育人才的输出,将中国文化与中国教育带到世界舞台上去,接受世界各国的考验,不断去粗取精,夯实我国教育的基础。只有同时做好修内功与走出去这两步,才能在教育国际化的大潮中做好领头羊。
3.4 以经济基础为依托,不断夯实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基础
经济基础是高校科学研究、学术讨论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依托;只有坚持通地区经济发展,不断提升地区发展的辐射影响力,提升区域整体经济影响力,鼓励地区内部产、学、研相结合,坚持经济发展与高校教育同步,才能为高校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更加丰富的资金支持,才能为地区教育发展吸引更多外来人才的参与,才能坚持在高校教育中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地区教育整体经济实力。
3.5 以行业和学科特色为优势,实施差异化对外合作策略
“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整体社会发展水平不高,国情各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从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水平的差异。地方高校要积极利用行业和学科的特色优势,了解和研究不同类型与地区国家间的国情差异,采取差异化合作方式,提高对外合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3]
4 结语
“一带一路”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互动与发展,更是教育的国际化、文化的相互碰撞与社会发展的不断借鉴与融合。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教育的融合,是国家之间友好互助的重要体现,坚持以教育夯实合作基础,才能提升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教育的国际化才更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任宪龙.“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3):57-60.
[2] 任宪龙.“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3):57-60.
[3] 李军红.“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6):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