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积累

2019-09-10 21:55刘辉
教育家 2019年6期
关键词:寓言落日深度

刘辉

小学语文重在积累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反复强调语文教学中“积累”的重要意义,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要求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达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总目标。那么,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的观照下,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积累观?在语文教学中又该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走向“深度积累”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应然追求。所谓“深度积累”,是一种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新知识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积累学习方式。基于核心素养,笔者对深度积累进行了初步探索。

自主建构:深度积累的价值追求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深度积累,要求学生的学习实现从被动接受向自主建构的转变。在核心素养的观照下,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应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设计丰富的、结构化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挑战、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搜集、加工信息,积累言语表达方法、阅读策略等核心知识,并用所学知识恰当应对复杂的言语情境,以解决问题、满足需要,最终成为主动的意义建构者。例如在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故事时,我引导学生积累“阅读寓言的方法”,经历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是整体把握,知故事。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关联词说说故事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树立起一个概略的整体形象——读寓言,首先就要知道它讲了一个什么事,这就叫“知故事”。

二是依托語言,悟形象。抓住“巴望”“纳闷”等关键词,通过各种语言实践,走进人物内心,为理解寓意铺设阶梯——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一边读,一边想象,让寓言中的人物形象在脑海中浮现出来,这就叫“悟形象”。

三是演练拓展,明寓意。在学生充分读悟的基础上,再次结合文本故事以及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演练拓展中体会寓意——寓言往往用一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怎样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在阅读时要善于从故事中并联系生活感悟其中的道理,这就是“明寓意”。

四是总结延伸,用方法。知故事—悟形象—明寓意,这就是阅读寓言的方法。课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方法去读读其他的寓言故事,读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通过四个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学生完成了自主建构,不仅读懂了寓言,还积累了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通过这样的积累,学生得到的是结构化的言语知识,自主建构起了自己的言语认知结构。

包容开放:深度积累的应有姿态

传统积累观习惯性地认为积累就是语文知识的广博和坚实。在核心素养的观照下,我们要打破传统观念,更新语文积累的视野和方法,以包容开放的眼光来审视语文积累,实现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

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部构成要素来说,不仅要积累语言,还要积累思维方法、审美经验、文化修养等。总之,要积累全面成长的基石和台阶。

从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及丰富的内涵角度来看,不仅要积累字、词、句、篇、文等认知层面的知识,还要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能力、习惯等,同时文本之中所蕴含的形象和情感也应该成为积累的对象,因为它们是语文素养生长的坚实土壤。兼容并包的“大语文”对积累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取其中之精华为“我”所用者,方能成就深厚的语文素养。

从语文教学过程来看,首先,积累的主体——学生具有开放性。学生在积累新知识之前,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新知识、新能力的获得无不建立在既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此外,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又会逐渐形成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方式。因此,可以说,积累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选择、自我建构的过程。其次,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的组织者——教师也具有开放性。基于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虽然要求教师教学的目的性更强,但也给予了其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要基于开放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发挥创造性,给学生自由积累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形成积累意识,学会积累方法,养成积累习惯。

整合联系:深度积累的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指导下的积累要具有整合和联系的意识。碎片化的知识往往难以解决复杂的问题,反而会成为记忆的负担。基于核心素养的积累,需摒弃简单记忆、孤立存储信息的浅层积累,着力探究注重整合联系的深度积累,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性积累、加工性积累。

例如,学习苏教版六下的《学会合作》,学生需要积累说理文的文体特点及阅读策略,我们不妨将以前学过的说理文《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与《学会合作》放在一起做回顾梳理,通过比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积累说理文的共同文体特征“言之有序”(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的基本结构)、“言之有据”(选取典型事例论证)、“言之有理”(叙议结合、引用名言警句)。通过这种瞻前顾后、前后勾连的整合性积累,学生得到的是内化在知识结构中的系统知识,而不是浅层次的记忆。

迁移运用:深度积累的目标方向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积累,其目的不单纯在于内容的掌握与记忆的操练,而是让学生能够面对真实的语言任务情境,有效表达自己的见解,灵活迁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

《三亚落日》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一篇典型的写景抒情文。作者运用清新活泼而又富含诗意的语言文字,逼真地描绘、再现了三亚落日这一美妙绝伦的景象,充分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的重点段是三、四两段,这两段也是课后要求背诵的段落。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背诵这两段并不算难。可是,背诵是目的吗?如果仅仅是为了背诵而背诵,那我们的阅读教学就简单了。我认为,让学生背诵的最终目的,是有效的积累。“有效的积累”是一种充分理解、感悟、运用后的积累,简言之,是一种触动孩子心灵的积累,是深嵌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积累。在这种认识的推动下,我进行了积累的教学尝试。

第一步,紧扣词句,品味内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通过细读体会,品悟其中意味,细化感受,如“刚一挨到海面”中的“挨”能否换成“碰”?学生感受到了这一字眼中所包含的情味。

第二步,朗读表现,体会情感。朗读既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其实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在本课教学中,我将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悟到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第三步,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在学生品读欣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这么美的文字,我们应该把它储存到自己的语言仓库中。然后,让学生尝试背诵。

第四步,迁移运用,内化提升。如果教学仅到这一步,还不算是有效的积累。因为,学生虽然能够将两段文字背诵下来,但还是单个的知识,并没有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接,或者说,并没有嵌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所背诵的内容处于孤立状态。因此,必须将它激活,才能真正变成学生的能力。于是,我又进行了如下引导:“三亚的落日是美的,其实,我们邳州的落日也是美的,你看!(播放邳州落日美景图)如果我们也能用自己的笔将这样的景象描绘下来,将会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其实,文中描绘三亚落日的句子,稍加改动,就能用来写我们邳州的落日,写的时候,你尽可用上。如果能有自己的创造,比如像作者一样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来写,那你就更了不起了!试试看吧!”

在这样的激励和启发下,学生乐此不疲,兴奋地写起来。随后,我请几位同学起来朗读,他们都不约而同地用上了文中的句子,有的还稍加创造,写出了非常妙的句子。这样的教学变机械背诵为灵活运用,变枯燥积累为积极创造,学生所积累的东西真正得以内化,这就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积累。

[本文为徐州市规划办专项课题“语文核心素养观照下的积累研究”(ZX13-17-J027)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运平路小学)

猜你喜欢
寓言落日深度
落日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时装寓言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大漠落日
落日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A FABLE寓言
多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