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卫琼
德,做人之本,立国之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对“教书育人”的提法,笔者更愿意将其写作“育人教书”,因为对学生而言,学做人要比学知识更重要。笔者的女儿在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每天老师都会根据当天的学习情况,在《家校联系本》上加盖小红花。女儿一回到家,就会迫不及待地和我分享这些小红花的“来历”。但是,有一天她却心事重重地告诉我:“妈妈,今天我同学本来作业没得100分,不应该有红花,但是她却自己偷偷多盖了一朵,这样她的红花就比我的多了!”我默默地听完,语重心长地同她说:“小红花固然很重要,但是相较于诚实的品格,我觉得用实际行动得到的红花才更有意义,你说呢?”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道德选择的岔路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致力于让德育随时发生,从而指引学生价值选择的正确方向。
回归课堂,让课本里的人物活起来
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將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回归教学,我们在课本上能找到不少鲜活的事例。如语文课本中的《少年王勃》《徐悲鸿立志学画》《钱学森立志回国》《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等,这些都是德育的生动素材。因此,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主题活动、团队活动等,用竞赛、评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充分发挥传统美德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和实践的方法。
回归生活,让每个家庭洋溢温暖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每个孩子应有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要求我们重视生活所蕴含的道德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应该关注学生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以及他们已经具有的生活经验。我的班上曾有这样一个孩子,他上课不听讲,回家不做作业,经过几次沟通都未见成效。于是我决定请他的家长来学校谈一谈。没想到,父子相处的方式让我震惊。孩子毫无顾忌地用手指着自己的父亲,尽是对父亲的指责和抱怨。经过交谈我得知他父亲是家具厂的电锯工,工作辛苦,收入微薄,又无暇对儿子有过多照料。后来我对那个孩子说:“接下来的一周,你和爸爸一起,他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回来以后我们再谈,好吗?”这一周的时间,他和父亲在工厂里度过,亲身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回到学校后,他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上课认真听讲,下课按时完成作业。他父亲打电话过来说:“他现在每天放学回家都会帮我做晚饭……”如今这个孩子不仅成绩提升了不少,人也变得越来越成熟。
回归实践,培养合格的社会小公民
书上写得再精彩,老师讲得再投入,也比不上学生的亲自实践。荀子曰:“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而这正是“德育实践”的初衷与宗旨。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中来,才能使其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公园的小路上,有学生弯腰捡起纸片的身影;公交车上,有孩子们给需要的人让座的善行;走进博物馆,孩子们会自觉缓步慢行、小声交谈……当身边的人对他们竖起大拇指,投来赞许的目光时,孩子们心里别提多高兴了。这样简单的举手之劳,不仅换来了大众的认可,更为我们的社会发展注入了看似细微实则巨大的文明力量。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是育人的关键。教师作为孩子品格的重要塑造者和影响者,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责任,将美德雅行的种子播撒进每个孩子的心田。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云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