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娇俊 陈宏伟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2016年3月,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中心小学与北方昆曲剧院“高参小”项目签约,为农村孩子艺术素养的提升搭建了崭新的平台。学校高层架构,深入落实,扎实推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加强管理 激发兴趣 循序渐进
学校将昆曲课程作为一至四年级的必修课,合理布局,做实“计划审定—过程监督—成果考评”各环节工作。借力昆曲剧院的专业教师队伍,保证了课堂教学的专业水准和文化情怀。
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传统戏曲的孩子,我们遵循深入浅出的原则,从兴趣激发入手,引领孩子们慢慢走进昆曲世界。教师借鉴大量视频、戏曲动画等,将图、文、动、声等相结合,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其兴趣。结合孩子喜爱的动画人物,帮助他们分辨戏曲人物行当的不同,如光头强类似戏曲里面的丑行,熊大熊二类似于戏曲里面的净行等。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优势,把不同的孩子分到不同的兴趣小组,有唱腔组、身训组等,使他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人尽其用,最大限度普及戏曲入门知识。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教师主要是以轻松快乐的方式逐渐引导孩子,让他们从心理上不排斥昆曲课。如让孩子观看《打店》《双下山》《闹龙宫》等戏曲动画,它们语言简单、动作丰富,故事情节和孩子们的理解能力相适应,教师在期间穿插讲解最简单的戏曲剧本常识。一年级下半段,逐步增加一些简单的形体动作,学一点基本的唱念。二年级开始教孩子们整体形体动作组合和相对完整的戏曲唱段,还有相对完整系统的戏曲知识。三年级时根据孩子们的条件,更加细化地分配行当和人物。有的孩子被分配到剧目组学习专业的传统戏曲,如花脸《芦花荡》、老生《弹词》、武生《夜奔》等;有的孩子则被分到大型群体戏曲舞蹈组。这样动静结合也是对非专业孩子在教学中的新尝试。
相互结合 重视传承 百花齐放
学校借“高参小”契机,用“昆曲情结之网”网住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将昆曲经典曲文学习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美术课上脸谱、戏服的绘制,音乐课上经典唱段的欣赏,品社课上对于“中华国粹”的感悟,语文课上孩子们学习昆曲后写下的美文、语文诗词配上昆曲曲调……这些都有效提高了孩子们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其次,将昆曲与学校各項活动相结合。在风采展示活动中展示名家的艺术人生,为孩子们种下勤奋、爱国的种子。人人争做小讲解员,介绍学校的昆曲长廊,增强民族自豪感。快板小组在姚昆宏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精彩的快板创编:“中华戏曲有神韵,姹紫嫣红满园春,木兰替父从军去,桂英仗义破天门……昆曲国粹真功力,生旦净丑美绝伦,精忠报国英雄气,秉公执法为黎民,喳喳喳,哇呀呀……”同学们目光炯炯,表演出神入化,唱响了民族文化的自豪与自信。
广搭舞台 浓墨重彩 成效显著
为让孩子们体验成功与自信,学校广搭舞台,为他们创造展示的机会。学生在琉璃河镇“弘扬传统文化,展示教育风采”梨花节综合实践周和学校“阳光下成长”艺术节上都有精彩演出,节目视频宣传片点击量超过1万人次。房山电视台“学通房山”栏目还对学校的昆曲课程进行了宣传报道。昆曲,为孩子们架起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桥梁,也为学校的特色发展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