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成
五一早上,大同这边刮着风有点冷。在送走媳妇和孩子回平鲁后,我就赶忙回山阴参加表弟的婚礼。到新南站后,发现回山阴的大巴车一下变得紧俏起来,我要乘坐的那趟车11点才从新南站出发。售票员对我报以微笑,问我这个点数的票买不买?我自忖即使买上后,回去已经一点多了,参加婚礼还有什么意义?
情急之下,给河芬兄打了个电话,他在电话里很爽快地答应和我回一趟老家。同是老乡,关于家乡的话题自然是很多的。尽管分处不同乡镇,但那种风土人情几乎没有任何差别。
车开的很快,从二广高速大同段转灵山高速北周庄处下车,只用了40分钟就到了兰家窑村。我对这个村子怀有很深厚的情感,从出生后不久及至高中毕业前,只要遇上假期,我基本上是在那里度过的。直到现在,春暖时播种、夏热时锄田、秋凉时收割、冬冷时闲聊的农村生活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依然未从我的梦中走远。
人多的时候柴火是不够用的,这些也侧面反映了农村日渐凋零。
看着院里的大树兀自生长,可惜那些年里让我们这些儿童气得够呛的老人都去世了。
离开席还有一段时间,我就带着河芬兄在村子里走一走。三舅家跟前的很多窑洞,或者废弃不用,或者大门紧锁,或者改头换面。走到场面处,那堆黍子秸秆静静地躺在那里,任由风雨侵蚀。村里的学校早已经歇业多年,学龄儿童因为没法就地入学,所以他们的父母提前一两年就在县城里面租房子供孩子们念书。青年结婚女方也是要求在县城买房,所以村里面几乎见不到年轻人。那些夏天天热时村民聊天、早晨担水打招呼的场景已不复存在。村里只剩下不到200人,大多数都是40、50后。那次发改委有个同事和我开玩笑,说他担任的第一书记,正领导着3000岁阔步前行。虽为玩笑,但这也是农村衰落不争的现实。我望着那些坍塌院落的榆树,想想那些院落的主人,早已长眠于这片土地,而那些榆钱儿任由生长,只是少了那些攀爬的孩子们。当然,那些攀爬摘榆钱儿的孩子都已成家,多了几分压力,少了几分童趣。
村里有一处晋北特色民居,院内早已杂草丛生。窗户还是糊着麻纸的那种,没有玻璃;屋檐较低,屋顶较高,房屋的部分农具还摆放在那里。只记得当年那位老人在村里非常勤快,赶着驴车,每天很早就起来干活,晚上也是月亮上来才回家。
下坡路上,看见村里原来用来唱戏演员换衣服的洞坍塌了,那条有坡度的路也因为有了新路变得坑坑洼洼。在山阴念书的那些日子里,一到学校放假的时候,姥姥总是坐在那条坡路上面的场面上等我。回想起这样的场景,我至今热泪盈眶。当年姥姥曾经期盼着我工作后能看她,但这种愿望却随着2004年她的去世落空了,真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生者有日,逝者无期,转眼间15年过去了。那些正当年的舅舅们也两鬓斑白,驼起了腰,生活的重压仿佛并没有因为他们年老而垂青于他们,相反好像更重了一些。主要是大龄青年娶媳妇儿问题,像老年吃药一樣,成了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有时候,喝别人的酒,吃别人的饭,喝在肚子里味道都是苦的。表象是味苦,实则心苦。每个人活这一辈子都太累、太难。
开席前,我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喝了村里的井水,味道还是那个味道,甘甜,菜馅儿油糕总是和食堂饭店里面卖的不一样,它能让你吃出故乡的味道。多年来,爱吃糕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尽管这类小众食物从来不被外界所接受,甚至让部分本地人都觉得难以下咽,但这些食物却让本就民贫地脊的雁北群众多了几分温饱。
亲情见面总是短暂的,临回大同时候,我向河芬兄提议,从乡间小路出发,到八里处的北周庄村南门处看看,那里是我家的旧院子。旧院子门楼早已用砖墙砌堵,唯有墙角上的吉字仍旧显眼。我在那里留了一张影像,以此做个纪念。这座明朝初期建立的军事古堡,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这座明朝中叶建造的房屋,也经历了400多年的悲欢离合。
不是青石地板,那些文学描述的四合院场景不适合雁北地区。正如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清宫戏,锦衣华服,但实际上真实的生活场景往往和电视相去甚远。
如果不加保护,这些散布在雁北地区的院落会逐年消失。
农家的日常,为了健康,到地里捡上蒲公英,用水洗净后煮熟或者晒干吃。
这两年出去的次数比较多,领略了大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也体会到了生而为人的艰辛和无奈。那些为生活奔波的年轻人在大都市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寻找着自己的梦想。有很多人到达了幸福的彼岸,也有很多人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些大城市。但不管留下的还是没留下的,他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就是: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安置不了肉身,漂泊之行,从此有了乡愁,有了牵挂。而这种乡愁恰恰是人心灵中最为脆弱的部分。他们也期待着故乡能变得更好,既希望故乡的原风景留的住,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希望故乡有朝一日交通能够方便起来,有朝一日看病住院能够方便起来,生活会更加富裕起来。对于我们的年轻干部来说,乡村是不能忘却的地方。那里是我们每个人上数三代的根。我个人认为,当第一书记或者扶贫队长亦或其它,总归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城市生活已久,接接地气,品味泥土的芬芳;时常坐到农家的炕头上,体验农家的衣食住行;时常出现在田间地头上,体会农家的举步维坚,这会让我们作为共产党员的初心更为弥久,会更加不负我们身上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