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特点的探究

2019-09-10 07:22梁文达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语言特点教学语言语文教师

摘  要: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特别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是中小学生语言学习的榜样语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学语言特点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语言特点

教师的教学语言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它具有传承文明,传递信息的重要价值,不仅可以体现出教师本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身上所具备的文化素养,更为重要的是承担着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中小学语文教师准确运用教学语言的特点,能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与教学坏境保持平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具备审美领悟的语言能力。

一、规范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教师运用普通话能力的大小是衡量其教学语言规范性程度高低的主要标志。教学语言在中小学生的心目中享有相当高的威信度,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和效仿教师的教学语言,特别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其本身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对学生的影响甚为紧要。规范性保证了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纯洁,健康。同时教师的语言还应该灵活,用词造句要丰富多样,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形成自己的教育语言风格。灵活性则保证了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丰富多彩,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但灵活性要在规范性的前提下发挥其作用,一味地追求灵活性而任意使用结构混乱的语句,不合情理地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乱用方言土语,乱造生字词,最终只会导致教学语言毫无章法,虚有其表。

二、针对性与趣味性的统一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与其他科教师的语言一样,具有严格的针对性和生动的趣味性。教师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去运用不同的语言,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教师的课堂语言游刃有余,取得实效。例如:上课时我提问两个学生,胆小的学生那天刚好没预习,站起来就开门见山地摆出理由“没准备”。我马上对他说:“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登台,是一种自信;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勇于面对全班同学,是一种男子气概;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得不理想,可以理解;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说得精彩,难能可贵。你愿意试一试吗?”话音刚落,他就吞吞吐吐地按照自己的思路回答问题。而对于另外一个内向、腼腆、自认为“不善辞令”的学生,我则说:“内秀的人不靠辞令取胜,靠的是他的真诚。我相信你一定有比其他同学更能打动大家的个人构思。”结果这位讲得不错,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当然,教师的语言还应当有趣味性,学生只有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获取知识,才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一直以来“兴趣”都被公认为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例如,教师在讲《变色龙》一文时,都把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比喻成一条“狗”,一般的老师会这样提出问题:“很多人都把课文的主人公看成是一条狗,那同学们认为他是一条怎样的狗呢?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松泉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却是这样抛出问题的:“你们看,最后狗走了,奥楚蔑洛夫也走了,可见他也是一条狗,一条什么狗?一条走狗。他是一条怎么样的走狗?同学们能在‘走狗’的前面加上一些恰当的定语吗?”从这里看出,王老师对于问题结构的把握更加精准,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法风趣清晰,同时把思考问题的主动权落实到学生手中,也使课堂妙趣横生。

三、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教师所教的各门学科,都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必须用科学的、规范的语言来表达。如:一位小学教师在讲“地板”一词,本来只需要轻轻指着地板,然后科学地给学生解释一下就可以使学生清楚明白,但是这位老师却自作聪明,滥用启发式教学。

师:你脚下是什么?

生:鞋子。

师:那鞋子下面呢?

生:是鞋底。

师;(恨铁不成钢)鞋底下面是什么?

生:(害怕,马上把脚往后缩)是走路时磨破的两个窟窿。

(全班同学哗然大笑)

教师之所以在课堂上演这样的一出闹剧,是因为其对语言和教学方法的使用不科学,不但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还搞得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至于教学语言的教育性,其彰显出来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如:教师给小学生进行“偷”字教学时,有学生说:“是偷东西的偷。”老师应当立刻纠正说:“应该说是不偷东西的偷,作为一名优秀少先队员怎么能偷东西呢?”这样的教学可谓是一举两得,既科学地传授新知识,同时对学生德育的培养创立了有利情景。另外,教师应该寓语言的教育性于科学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之中,不能片面地追求教育性而忽略科学性,应做到以科学性为主。

四、情感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如在讲授李密的《陈情表》时,可设计导语:有一位古人,半岁丧父,四岁母嫁,九岁不行,孤苦伶仃,祖母抚养;然而,他从小刻苦,知識渊博,官至太守,不忘祖恩,宁可舍弃官职,不愿抛弃老祖母,这是大孝之德。反观同学们,生活条件优越,学习设备齐全,却不及太守半分刻苦,甚至还把最坏的脾气留给家人,这是大不孝之风。这样的导语设计,在引入新课的同时,还让学生的情感深受感染。

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具有审美性。如在讲“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可以这样分析:目随景而动,心因景而静,晚霞长空自古长存。孤鹜便是匆匆过客,远方水天相接,渺渺茫茫,一落霞,一孤鹜,一秋水,一长天,勾勒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这样的语言讲解体现了教师深厚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了情感性和审美性的有机结合,无论内容、形式还是情感,都是美的。

综上所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其自身的艺术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榜样,甚至是一种规范。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武.教学语言的语音特征及文化品位[J].语言文字应用,1996,(2):54-57

[2]许嘉璐,陈章太.中学语言教学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297

作者简介:

梁文达,男,出生于1988年12月,广东肇庆人,现任教于怀集县第一中学,中学二级教师,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语言特点教学语言语文教师
基于师生语言特点研究谈数学助学课堂
浅析俄语科学语体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新闻报道的语言特点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激趣 导思 引探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
电视剧《后宫?甄嬛传》台词的阶层差异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