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大学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

2019-09-10 20:31刘召亮黄维段小静王道波
速读·上旬 2019年6期
关键词:优化措施

刘召亮 黄维 段小静 王道波

◆摘  要:课堂教学是组成大学教育活动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是传授学生知识、树立人文精神、引导创新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是高质量教育教学的基本保证。在实际中,大学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虽然有些教师的学术水平很高、讲授内容的理论性很强,由于课堂气氛沉闷单调,部分学生仍然会表现出厌学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在于课堂教学不仅应该突出学术性和理论性,还应合理把握授课的艺术性。就此,本文分析了大学教学的目标,探讨了优化大学课堂教学措施。

◆关键词:大学课堂教学;优化措施;理论思考

一、大学教学的目标分析

受传统的教学文化、社会转型期“泛功利化”倾向等因素的影响,大学课堂教学追求知识目标达成的有效性,忽视课堂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大学生正处于18~25岁的年龄,在这成年早期,自我独立意识和内在价值观念在不断发展,趋于稳定。大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学习系统知识,培养认知能力之外,其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也十分重要。教育应立足于人的潜能开发、学习能力提升和综合品质提高,应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人性的完善。大学教学应该注重以下目标的达成:①表达能力,培养本科生精准而优美的书面表达能力、清晰而有说服力的口头表达能力;②提高学生的清晰思維和批判性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养成更加清晰而强烈的道德原则感;④具备公民意识;⑤适应多元化的素养;⑥广泛的兴趣;⑦为就业做准备。麦肯齐提出大学教学重要的是学,而不是教;大学教学有许多重要目标,其中之一是增强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因此,我们认为,大学课堂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在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有效沟通交流与合作、自主学习和自主建构等能力以及道德原则感和公民意识,提高在“7选3”高考改革新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完成高考未选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新形势下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追求发展,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架起一座坚实畅通的桥梁,培养学生具有以万变应万变的能力,以不断重塑自己来适应多变的时代。

二、优化大学课堂教学的理论思考

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需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创造性,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精神的发展。这也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不是封闭的、孤立的,而是开放的、交互的,是在和谐的多重对话过程中展开的。怀疑是人的天性之一,是智慧的开始,是人类理性思维的表现,“疑”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我们要鼓励和培养学生“三疑”,即“多疑、怀疑、质疑”。多疑是指多疑惑,疑心重;怀疑是指心中存疑;质疑是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具备多疑心,方有怀疑的动机和欲望,有了怀疑并有了疑点方能质疑。只有质疑才能发现缺陷和谬误,才能澄清真相,探求真理,不断创新。耶鲁大学校长认为大学学习有三大任务,一是会提出问题,对任何事情都提出质疑;二是通过学习以获得更多信息来回答提出的问题;三是经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要将学生从“台下观众”转变为“场上主力”,从“单纯的倾听”转变为“随时质疑、反思”。学生要想具备创新性思维品质,具备实践能力,从课堂学习中获取人生的启发,永远都离不开课堂中的质疑、思考、体悟。“质疑”和“反思”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富有创造意义的“隐性知识”。要提倡和体现质疑与挑战精神,对问题多分析,多论证,不让学生接受单一结论,不让学生对书本和老师产生迷信。教学是一项留“白”的艺术,课堂教学需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能变成教师一个人的演讲。要启发学生学会提问,会提问是最具创造力的品质。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性思维、创新精神培养的基础。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战略背景下,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积极培育“教、学、研”三位一体式课堂

大学教学的本质特征之一是研究与教学的高度统一:它既是新研究成果的发祥地,又是学术大师、卓异学生的培育温床;既是学术研究、教学研究的实验室,又是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学会教学的大课堂。有学者指出,大学教学必须实现“三个回归”,即“回归学生学习”“回归人才培养”“回归学术活动”,其中,“回归学术活动”正是大学教学研究性的内涵所在。在这一意义上,全面兼顾大学教学的特质与要求,彰显大学教学的专业性,教师必须积极构建“教、学、研”三位一体式课堂,让大学教学成为学生开启自己独立职业人生的垫脚石。其实,大学知识的学习、教授与研究既是一个连续体,又是一个有机体:从教学过程来看,知识怎么研发,就怎么学习、怎么教授,知识被研究方式就是知识被学习方式,知识学习的方式选择着知识教授的方式;从教学活动本身来看,知识的学习、教授、研究统一于研究性教学中,在“研究性教学”一件事中同时完成了三大教学任务。大学教学的“研究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研究性内容、研究性形式与研究性方法,其三个层面正是教、学、研。在大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三管齐下”,助推“教、学、研”三位一体式课堂的实施:其一是实施任务驱动式教学,善于将知识学习内容转变成为一个个微型研究任务,让学生在完成研究任务中将“教、学、研”有机整合起来;其二是开展问题中心式教学,即用核心问题贯穿课堂教学全程,把所有教学活动链接到核心问题的探究与学习中来,使整个课堂融为一体,用问题引爆课堂革命,把全体学生卷入问题探究活动中来;其三是开展小专题单元研究活动,即部分教学单元用课题探究、项目探究的形式进行,开展以专题为单元的整合性研究活动,真正体现“研究中教、研究中学、研究中创”的教学意图。

3.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拓展

课堂教学的内容要体现专业教学的三大共性,即先进性、适用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内容中的经典内容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剔除繁杂无意义的内容,即要更新教学内容,遵循少而精原则,使教学内容系统、完整、有逻辑。如下:①教学内容的时代特征。大学不仅是学术研究和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同时也可以教会我们如何去贴近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生产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及时补充理论知识和前沿性研究成果,并要与时俱进,针对性更新教学内容,体现学科最核心、最基本的知识,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并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因材施教;②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专业方向和生产实践。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要联系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生产实践,取之专业,用之专业,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用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和形象的案例,将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要加强基础课教师的专业课学习,使之了解专业所需,提高其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创新能力。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要结合实际,联系社会发展和生产实际,以逻辑框架链接不同的专业课程和不同的课程内容,使不同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同时要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能够同步发展。另外,还要创新教材内容的更新机制,开拓课程内容新资源,加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内容;③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要精心设计课程的核心内容,做到重点突出、安排合理、组织严谨,同时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供有趣的推理和生动的案例,通过具有科学、逻辑性和适用性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目光,这样做能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4.多种教学方式的创新与融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参与、互动、启发、讨论、探究等师生互动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各种教学方式进行融合,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加快教学目标实现的进度。参与式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不再被动地吸收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大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之一,教师运用设疑、提问、自问自答等诸多启发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讨论式教学模式指在课堂上使学生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再系统地针对该问题进行讲解。在整个互动交流、分析讨论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将科学的前沿动态、最新发展趋势等资讯带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学科前沿信息,学会自主地设计研究课题,从而提升自身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获取科学知识,正确评价科学技术的成就。这四种教学模式各有特点,其中参与式和启发式是核心,始终贯穿,讨论式和探究式则灵活运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也可在同一节课组合运用四种教学模式。通过提问、设疑等给学生以启示,让学生能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探究讨论,达到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这样,教学任务就圆满完成了,也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建立教学成果的呈现与共享机制

大学教学是追求智慧、学问而非正统知识的活动,只有具备“可共享的知识属性”的教学实践才可能成为一门学问,故知识成果共享机制是将“定论取向的教学”转向“学问取向的教学”的重要支架。大学教学的鲜明特征是共赢共利性,是共同产生教学成果与学术成果的重要舞台。因此,在教学中师生要善于构建起一种教学新成果的捕捉、发现与呈现机制,善于把研究性教学中产生的新认识、新成果呈现出来,并及时在小组内、班级内予以分享,大学教学改革就能迈出关键的一步。有学者指出,“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在教学实踐中,要鼓励更多新成果、新认识的涌现,教师应该坚持“先学后教”“教研一体”的原则,为大学生创造知识研讨、问题探究、个人展示的机会,鼓励大学生展开针对教材知识、旧有知识、常规知识的辩驳研讨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成的新认识、新思想、新方法脱颖而出,使之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引发全体同学的关注与思考。在此,教师可以采取许多方式引爆学生的大脑、激活学生思维的灵光,如展开课堂主题辩论活动,搭建个人创见展台,开设学术擂台,组织教材研读活动等,这些新颖教学方式的采用有利于创新性学习成果的涌现。同时,教师还可以搭建虚拟交流平台,组建课堂网络讨论专区,利用自媒体发布平台,为每个学生创意观点的充分呈现与自由分享提供最广阔的舞台。

6.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培养道德原则感和公民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形势下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已经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更加强调教会学生从学习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道德原则感和公民意识。因此,“思想”应当是贯穿于各类、各门课程教学过程的灵魂。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将专业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育人效果、育人作用。应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和方法,创新专业课程话语体系,实现专业授课中知识的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形“课程思政”目的,真正做到“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结语

总而言之,讲究课堂的教学艺术,塑造独特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的不懈追求。教无定法,随着国内外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可借助的科技手段不断进步以及人才培养需求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对大学教师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课堂的“导演”,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学术水平,对教学方法理论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祯,邹艳敏.浅议大学课堂教学魅力的提升[J].科技视界,2018(30):154-156.

[2]韩莉,赵云,周永芹,卢娟,沈晶.现代大学需要有温度、高度、深度的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8(37):15.

[3]陈革.提高大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8(36):185-186.

[4]李欣怡.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文教资料,2018(20):169-170+190.

[5]朱西存,赵庚星,李新举,齐伟,诸葛玉平,李成亮.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23):148-149.

[6]袁玖.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畜牧兽医杂志,2018,37(03):59-61+64.

[7]卫建国.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04):66-70.

[8]王月明,杨芝艳.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8,4(05):176.

作者简介

刘召亮(1983—),男,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园艺作物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研究。

猜你喜欢
优化措施
浅谈小学英语课程教学的优化
软件企业财务管理优化措施研究
浅谈思想政治管理环境的优化
浅谈基本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的市政工程招投标
浅谈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优化
医院工资薪酬分配及优化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