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社会新闻实践在新闻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 19:43:32刘创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实践

刘创

摘要:新闻采写课程具备较强的实践性,新闻采写能力的掌握是基本教学目标。但将校园新闻实践作为新闻教学的主要乃至唯一的实践方式,导致对学生新闻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新闻教学中采用社会新闻实践的方式,能够弥补校园新闻实践的无力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新闻素养与新闻策划、写作以及学习能力,能够更好地帮助学习建立新闻学习信心。与此同时,这样的新闻实践教学方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社会新闻;新闻教学;实践

培养新闻采写能力是新闻传播学科教学中的基本目标之一,也是新闻采访、新闻写作等专业课程的主要任务,考验的是如何在课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平衡,并将学生是否掌握新闻采写的基本理论、实践的方法技巧作为新闻采写课程是否完成其基本任务的参考标准。

一、校园新闻实践对新闻教学的局限性

让学生在学校范围内进行校园新闻实践,是地方院校在新闻教学中的惯用手段。这主要是因为校园新闻有地理便利,方便学生完成选题发现、信息采集、内容撰写,同时学生的人身安全等具有保障。

然而,由于校园新闻的局限性,将校园新闻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新闻实践手段,无法充分满足新闻采写课程的教学需求与教学目标。

首先,校园新闻往往新闻价值不足,难以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许多校园新闻的新闻价值过低,多为学校的各类活动与会议信息,许多新闻本质是新闻发布,具备较强的宣传属性。这样的校园新闻由于本身新闻价值不高,难以让学生进行新闻敏感性的训练。久而久之,不利于对学生新闻线索发现与新闻敏感度的培养,更会降低学生对新闻的兴趣与学习热情。

其次,校园新闻缺乏复杂性,信息易获得,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策划与采访能力。付松聚认为,新闻实践强调在具体事件与情境中进行,新闻教学要训练对新闻复杂性的分析能力。然而由于校园新闻事件大多较为简单,缺乏复杂性,信息较为容易获取,对学生的新闻策划能力、采访能力的培养较浅,更遑论突破能力。

再次,校园新闻采写对学生的新闻成就感与新闻理想的自豪感培养相对不足。新闻具备较强的公共属性,具备社会监督的功能,新闻记者在实践操作中应有较强的新闻理想与新闻成就感,这也是新闻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由于校园新闻事件较为简单,新闻价值往往不高,不涉及利益冲突,对学生的新闻理想与成就感培养相对不足。

二、社会新闻实践教学的优点

丁柏铨在南京大学新闻系11年的新闻教学中,总结出了新闻实践始终贯穿本科学习过程的新闻教学理念。笔者认为,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社会新闻的选题寻找、信息采集、新聞撰写,可以提高学生的新闻敏感性,真正从实践角度提高学生对新闻价值、新闻采写方法准则以及新闻事件多样性的认知,能弥补校园新闻作为主要新闻实践教学方式的不足。

(一)社会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较高,能够让学生在信息充足的环境中筛选、分析信息,能够较好地培养新闻敏感性。社会新闻往往是某个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涉及到的社会议题、受众较广泛,信息含量更大,社会新闻实践有利于对学生新闻发现与新闻敏感性进行培养。

(二)社会新闻实践更利于培养新闻策划能力与采访突破能力。社会新闻由于涉及的社会主体较多,各主体之间互相牵扯,甚至存在利益冲突,一个新闻事件可以存在多个角度的解读,采访对象身份不一,各有诉求。社会新闻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寻找报道角度与采访的过程中充分地提高新闻策划、信息分析以及突破能力。

(三)社会新闻实践更利于对学生新闻兴趣、新闻理想与新闻成就感的培养。社会新闻实践中,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新闻的复杂性、新闻的社会监督功能以及新闻对促进解决社会议题的功能,从而建立起新闻理想。

社会新闻实践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事件中进行真实的新闻训练,可以避免校园新闻对学生新闻实践能力培养的无力感。李希光认为在新闻教学中应该尽最大可能性采取实践教学,以完成新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新闻采写能力这一任务。不过,社会新闻对新闻实践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教师在社会新闻实践过程中进行十分充分的实践指导。

三、社会新闻实践在新闻教学中的应用

李希光根据自己讲授国家精品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经验总结认为,新闻教学最终是为了新闻实战,因此是一门实践教育课程,学习既在教室内,也在教室外。以笔者所在高校的传播学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为例,笔者多次将社会新闻实践应用在新闻教学中,发现对大一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较为显著的作用。

笔者在具体教学中,将地方新闻事件作为线索,让学生以分组协作形式,从不同角度对新闻线索或新闻事件进行解读与讨论,并根据其新闻价值考虑各自的报道角度,教师在对各组的新闻选题进行审核通过后,要求学生以校园记者名义,完成新闻采访、实地探访、稿件写作的新闻采写实践全部环节等。

例如,当地发生了一起违规农民房失火导致5人死亡多人受伤的突发事件。笔者要求学生以该事件为新闻线索,约8人为一个报道小组,虽然事件已经发生,基本的新闻要素已经有了充分报道,但在已有报道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训练:

(一)自行进行采访、实地探访,对火灾事件进行还原。虽然媒体已经做过报道,但这—任务的作用在于让学生亲力亲为进行新闻操作,自行寻找采访对象并进行采访,重新还原新闻事件,充分训练通过不同途径找人、采访、突破的能力。

(二)各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对火灾事件进行解读性报道。这一任务的作用在于,让学生明白新闻的复杂性,从不同角度思考如何对该事件进行更深入的解读性报道,充分训练学生的受众意识、新闻策划能力、团队协同合作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与把控下,同学们从安全防范、法律责任认定、违章建筑管理、电动车产业等多个角度对新闻进行策划,从各自的选题角度出发,通过实地走访、电话、网络等形式采访了火灾目击者、事发现场周边居民、律师、政府部门相关人员、消防大学教授、涉事校方领导、当地宣传部人员等。

同时,同学们在采访过程中还有了意外收获,那就是出于寻找采访对象的需要,联系了大量对该新闻事件做过报道的媒体记者,并获得了这些记者的帮助,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经验较为缺乏,会碰到找不到报道角度、不会寻找采访对象、采访提纲准备不充分、沟通自信心不足、采访信息筛选困难、稿件写作质量低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也是社会新闻实践要求较高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在实践过程中对同学们的每一个新闻实践环节进行跟进、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新闻操作经验,并对该新闻事件有充分的认知,这样才能在社会新闻实践中保障学生顺利完成报道任务。

四、学生对社会新闻实践教学的反馈

通过上述社会新闻实践,笔者对学生进行调查,从学生完成报道后的反馈来看,学生认为在以下方面受益较大。

(一)完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换,建立了对新闻采写最直观的认知

学生完整地实施了新闻采写流程中的选题策划、采访提纲撰写、实施采访、采访突破、采访信息筛选、稿件写作等各个环节,在老师的要求与把控下,完全按照正规媒体的新闻操作标准完成了报道任务,充分体验了真实新闻的操作过程,从此对新闻有了感性、直观的认知,而不仅仅再局限于理论与课本上。

(二)与媒体记者建立了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许多学生由于经验、资源匮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电话、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联系了业界记者,并获得采访资源、采访建议、稿件写作建议等帮助,由此与媒体记者建立了联系,为以后对新闻实践的学习积累了资源,有利于学生未来的新闻实习、就业等。

(三)获得了新闻成就感、建立了自信心

笔者最后从各组作品中,挑选了其中综合质量较高的3篇,形成专题发表在了学院的新媒体上,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许多学院师生给予认可。学生反馈,社会新闻实践虽然困难较大,但并非无法突破,这样的新闻实践与新闻成果很大程度上帮助他们增加了新闻成就感,并增加了学习新闻、实践新闻的兴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从新聞受众、传者以及新闻教学的角度出发,参与社会新闻实践的新闻教学训练方式,能够对学生新闻发现力与受众意识、新闻策划能力与采访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与角色意识进行较好地培养,同时学生也能从中获得从理论到实践的认识、积累实践资源与社会阅历、建立专业学习信心等,学生更喜欢“校园外新闻”的报道任务,并认为比校园新闻收获更大。但由于社会新闻实践比校园新闻难度大,因此需要教师付出更多时间与精力成本,对每一个实践环节都进行把关、引导,以保障社会新闻实践充分发挥其作用。

猜你喜欢
实践
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探究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研究与实践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会计预算控制现状及方法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38:54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35:30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5:31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59:08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4:30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