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燕彬
摘要:我国大力发展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具有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课程对提升文化感召力,促进与东盟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具有着重要意义。结合钦州市的地域和民族文化资源,改革中职校美术专业的工艺美术课程,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不仅有利于彰显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有利于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与东盟各国人文交流中还能获取更多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的机会,进而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钦州;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中国-东盟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6-0108-02
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经贸、政治、人文等领域继续深化区域合作,发展势头强劲。人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体现,而职业教育是中国—东盟人文合作的重要组成。2012年9月21日,第一届以“发展职业教育,繁荣区域经济”为主题的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举行,填补了中国-东盟博览会没有教育论坛的空白。2017年7月29日,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在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正式成立,并发布了《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贵阳共识》。
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3]2号)中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有利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技术技能。”
在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工艺美术课程如何结合现有资源,传承和弘扬地域、民族特色文化,并带着课程“走出去”,促进区域人文交流合作,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广西钦州市中职校为例,对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1 课程改革意义
地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中心的钦州市,素有中国大蚝之乡、坭兴陶都等美誉,自然资源丰富,壮民族文化浓厚。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可以在双边合作中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感召力,但该市职业院校普遍缺少对本土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美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这也降低了特色职业教育与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机会。如果把美术专业原有的工艺美术课程,融入钦州的地域特色,改革创新为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不仅有利于彰显职业院校的办学特色,也有利于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与东盟各国人文交流中还能获取更多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的机会,进而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职业教育的发展。
2 课程改革现状
钦州市中职校美术类专业的工艺美术课程,主要以素描、色彩、白描等为主,以素描纸、水粉纸、白卡纸等作为承载物,绘画内容通常都是石膏像、静物等比较单一的图样,十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工藝美术课程虽然是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但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美术功底深浅不一,对工艺美术只有少部分学生感兴趣,从而导致这门课程的成效偏低。工艺美术课程缺乏实用性,学生无法开展课程实践,学生感觉对今后就业帮助不大。也有部分学校开设有国画、书法等课程,但没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
3 课程改革创新
3.1 工艺美术的创作载体
钦州市是中国著名的陶都,所生产的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200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准广西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市还是著名的“中国大蚝之乡”,2010年“钦州大蚝”获批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了钦州城市的名片之一。课程改革可利用大蚝贝壳和坭兴陶这两项地域特色物料,作为工艺美术课程的创作承载体。
3.2 工艺美术的创作素材
原有的工艺美术课程大部分是在普通纸张上进行手绘白描或水彩花纹图样为主,绘画内容及表现手法单一,学生容易产生课堂倦怠情绪。壮族为钦州世居民族(约有40多万壮族人口),这里有着浓厚的壮族文化底蕴和壮族美术熏陶,且大部分学生均为壮族,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相当熟悉。将壮族元素融入工艺美术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创新能力和设计能力。此外,还可用海上丝绸之路、白海豚、冯子材等地域特色文化作为创作素材。
3.3 工艺美术的创作技艺
在原有的工艺美术课程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利用具有钦州地域特色的大蚝和坭兴陶作为承载体,以壮族文化、风土人文等为创作题材,如壮乡风景、壮族人物服饰、壮族建筑物、壮族歌舞场景、壮族仪式场景等,在去味去腐后的蚝壳内部和塑形完成的坭兴陶外部作彩绘、雕刻等艺术创作,呈现具有壮民族艺术价值的工艺品,将中国大蚝之乡、坭兴陶之都与广西的壮族文化相互融合、彼此渗透,升华了原有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 课程改革方法
4.1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按照专业课的标准,结合中职校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等,努力将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课程,服务当地的民族文化及旅游工艺品市场,为地方建设培养出更多爱国家、爱民族、爱家乡的优秀人才,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创新。
4.2 提高艺术类专业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利于工艺美术类教师利用专业优势,融入到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也为教师提供了提升自我的平台,教师在课程开发及技能教学过程中,接触很多企业、民间的工艺大师,受其影响,从而术业有专攻,不仅在民族工艺品课程开发上能力有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本身也逐渐成为当地民族技艺的传承人,成为高级工艺美术师。
4.3 与企业的工艺美术师、民间工艺美术师构建合作关系
将他们请进课堂,在校内创办大师工作室,开展学徒制教育,把传统的技能手把手传授给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4.4 结合创新教育,鼓励师生创新实践
在创作技法、表现方式、素材选择上都可以进行创新探索,鼓励师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创意工艺品。定期举办作品展,并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各级各类展览,让学生多学习、多钻研,增加更多经验。
4.5“产学研”结合,对接文化创意市场
与工艺品生产、经销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企业入驻学校,学校走进企业,在校内外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为学生增加实践机会。学生的优秀工艺美术作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销售,还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对学生制作的民族工艺品进行营销推广。
5 课程改革展望
中国和东盟各国山水相依,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东盟各国受中华文化影响, 在文教理念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之处,故而在教育、经济研究、职业培训、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全面向东盟国家开放的窗口,钦州又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这意味着钦州的职业教育有着更多与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机会。借助我国大力发展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良好契机,职校应该探索在更高层面与东盟国家职业教育院校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通过传承或展示少数民族文化这个平台,进行对外宣传工作和招商引资,既带动产业投资,又产生巨大商业消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工艺美术课程,对提升城市文化感召力,促进与东盟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具有着重要意义。充分利用钦州市丰富的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将原有的美术专业工艺美术课程改革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利用钦州的地缘优势,努力将地域特色民族工艺品课程打造成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专业课程,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交流、文化交流增加契机,助力文化输出,丰富职业教育内涵,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陈良.民族工艺品课程开发与教学研究[J].美术大观,2015(11):152-153.
[2]韦伟松.“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与东盟合作发展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7(15):4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