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摘 要: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科技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原理,深刻分析研究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进程的影响。
关键词:剩余价值;第四次科技革命;社会主义
一、第四次科技革命
中国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10月31日在主持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要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加强领导,做好规划,明确任务,夯实基础,促进其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可以看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不仅是中国,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抢占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高地。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它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等等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1840-1950年),使得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历史的一切矛盾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第四次科技革命无疑会促进生产力获得极大的发展,生产关系随之也会发生巨大改变。在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第四次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的进程会有什么影响呢?是加快还是延缓更或者说根本没有任何影响呢?下面我将从剩余价值原理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第四次科技革命对剩余价值学说的影响
众所周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剩余价值学说,此外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标志。既然剩余价值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说: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对剩余价值的来源,生产,以及分配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第四次科技革命对剩余价值来源的影响
第四次科技革命开展以来,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日益进入生活和生产领域,尤其是生产领域,直接参与生产的劳动者数量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无人车间”。马克思认为“活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活劳动”指的是雇佣劳动者的劳动,只有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才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很显然这些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从表面上看并没有了工人的直接参与,那剩余价值又从何而来呢?我们都知道在当今时代,创造剩余价值的主体越来越倾向于高素质人才。而这些高素质人才又恰恰是掌握这些核心技术的人才,所以表面上看这些无人工厂没有“活人”的参与,但是实质却是掌握在“千里之外”的这些高科技人才的手里。可以肯定的是“活劳动”依然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来源,改变的是智力劳动在“活劳动”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可以说“活劳动”中的智力劳动越来越成为剩余价值的来源。
(二)第四次科技革命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确立的早期,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往往采取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来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但是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工人维权意识的觉醒,资本家靠单单延长工作时间的方式来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越来越不现实。与之相反的是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劳动生产率获得了极大的提高,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剩余劳动产品却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自然而然地就更加的适宜资本家用来生产剩余价值。由此看来,资本家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在攫取更多剩余价值的同时,相对减少了工人的体力劳动,从表面上看貌似也缓和了劳资矛盾,资本家和工方一片和谐,好像就如福山所言的历史就将终结在资本主义时代。
(三)第四次科技革命对剩余价值分配的影响
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详细论述了剩余价值分配的理论。说到剩余价值的分配,整个资产阶级都参与分配,尽最大可能地将剩余价值完全分隔。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并没有改变这种局面,而是很好地掩盖了资本家中分配剩余价值时对劳动者的剥削,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时候,生产力还很低下,资本家利用已有的资本优势,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后来资本主义经过一二百年的发展,尤其是第四次科技革命开展以来,生产力取得跨越式发展,这些都成为剩余价值分配面临的新挑战。尤其是看似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其实是极大地提高了对劳动者的剥削。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给资本家带来了巨额的剩余价值,其财富的积累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财富越是集中,而普通的劳动者就越贫穷。第四次科技革命催生的“优者更优”的社会发展模式,使得本就输在起跑线上的劳动者群体与资本家的差距越来越大。资本的积累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劳动者则像陷进泥潭里面越陷越深。
三、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社会主义(socialism)是一种社会学思想,主张整个社会应作为整体,由社会拥有和控制产品、资本、土地、资产等,其管理和分配基于公众利益。19世纪30至40年代,“社会主义”的概念在西欧广為流传,发展出不同分支。社会主义的最初形态是空想社会主义,时间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30—40年代,其影响几乎遍及欧洲,并达于美洲。社会主义最早产生于英国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1824年罗伯特·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19世纪30―40年代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欧洲工人运动的经验,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特别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第四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新科技不断投入生产领域,人的体力劳动逐渐边缘化,科技劳动在生产的地位则日益突出。尤其是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投入生产领域之后,脑力劳动参与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成为剩余价值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此以往,脑力劳动越来越重要,需要的体力劳动者的部门或者行业就会越来越少,进而大批劳动者必然会面临失业的风险,直至被淘汰,由此表面上和谐共生的劳资关系就宣告破裂了。比如2017年丰田劳资冲突,究其原因,还是薪资过低导致的。资料显示,一名普通本田员工一个月包含所有工资补贴在内的收入共1510元,扣除保险和公积金,到手的为1211元,除去房租、生活费等日常开销,所剩无几。本田零部件公司不仅工资低,而且加薪缓慢。该公司的薪酬体系分为五大级别,一级是最低级别,五级是最高级别,每个大级别下面有15个小级别,共75个级别,每年评审一次,合格后就晋升一级,等于升一大级工资要15年。正是由于这种非人的待遇,引起了工人们的强烈不满,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时间持续了十多天,进行了多次协商和谈。从这次丰田劳资冲突中可以发现在本田罢工的一线工人以80、90后居多,他们不同于农民出身任劳任怨的父辈打工者,对城市生活有一定的了解,接受过至少是职业培训一级的教育,并且有个性、有思想,在遇到问题时有自己的主见,行动力强。因此他们不会甘心被剥削压榨,决定采取维权行动保护自己的正当利益。从他们提出的几点要求可以看出,工人们并非盲目地采取罢工,而是有一定的组织计划和目的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在维权能力方面的提升。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人类社会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进化必须经过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的、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
丰田劳资冲突只是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下,众多劳资纠纷中的一个缩影。我曾几何时幼稚的幻想,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极大的提高,资本家积累的资本越来越多,会“无伤大雅”的提高工人们的工资和待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制定各项措施来保障甚至提高工人们的待遇。但是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将我从幻想中惊醒,指望资本家突发善心来缓和劳资矛盾是不可能的了。劳资矛盾就像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一样是不可调和的,也是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矛盾的一个主要原因,更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来临的一大诱因。试想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人工智能不断取代劳动者从事生产,工人的工资只会越来越少,甚至随时面临失业的风险,造成的局面只能是资本家资本的雪球越滚越大,而工人的贫困越陷越深。这样一来,爆发的也不只是劳资纠纷了,而是社会主义革命。
当然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觉地长期的斗争。生产力越发达,资本主义退出历史舞台的脚步就会越快。相信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主义的进程会不断加快。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2]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
[3]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4]列寧.列宁选集(第二卷)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