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还是在教材的编排方式上,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由此而带来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改变,就是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变机械地教教材为创造性地用教材。
传统教学当中,教学与课程彼此是分离的,教师往往被手中教材、教参的框框所束缚,凡事“以考纲为纲,以课本为本”,导致教师只会死教教材,而不会真正地活用教材。前不久听了2018年“国培计划”楚雄师范学院送教下乡的肖老师上的一堂关于列方程的课,让我对创造性使用教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原教材是这样编写的:
问题1:某水果店有苹果和香蕉共152千克,其中苹果的重量是香蕉重量的3倍,求该水果店的苹果与香蕉各有多少千克。
问题2:有一所寄宿制学校,开学安排宿舍时,如果每间宿舍安排住4人,将会空出5间宿舍;如果每间宿舍安排住3人,就有100人没床位,那么在学校住宿的学生有多少人?
问题3:一个数与它的一半的和是 ,求这个数。
接下来是未知数﹑方程﹑列方程的概念;例题与练习。
本来教材编写的目的是从三个问题引入,让学生知道方程的有关概念以及列方程的意义。
但肖老师在讲授这节课时对教材中的内容顺序做了如下调整:
先给学生补充了一个思考题:有三个物体,分别用□,○,△来表示,用天平来称它们的重量,如图所示:
不用测量,你能把这三种物体由轻到重排列吗?然后告诉学生学习完这节课的内容后就能用数学语言来分析了。
接着安排教材中的问题1,未知数和方程的概念,马上接上一个关于方程概念的判断;接着又给出列方程的概念和例题1﹑练习,并且和学生一起将列方程的步骤归纳为“三步曲”,最后将原教材中的问题2放在后面作为例题,而且还指导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分析(表格如下)。
我感觉到肖老师所上的这堂课虽然对教材内容在先后顺序的设置上作了很大变动,但无论是从整堂课的总体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对课堂节奏、气氛的调控都非常好。首先,课前的导入既直观又具有思维引导性,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马上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并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其次,按照教材的本意是希望通过三个问题的设置引出方程的有关概念,尤其是问题2希望能進一步显示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的优越性。可是问题2对学生来说本身就较难理解,此时再让学生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更是难上加难。于是肖老师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就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改变教材原有的顺序,把原先安排用作引导的问题2放在了最后,这样就把这节课中的难点分散出来;同时,肖老师还特别设计了一张表格,用来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把繁琐的数学文字语言利用表格转化成简洁明了的数学符号语言,化解了本节的难点。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关键是每一位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变教教材为用教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不是教材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教师的任务在于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蓝本,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综合的运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重组、优化,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真正地理解数学的知识与技能,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以促进其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不应仅是形式上(内容、练习等)的改变,更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笔者以为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课程标准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教师只有深入的研究课程标准,才能把握课程标准、教材、学生三者的连结点。教师只能在充分把握编者思路、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创造性运用,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更不能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2、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运用教材要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现实水平、挑战学生潜在水平,在教材使用中进行再创造。另一个方面是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只有了解自己的学生,教学活动才有开展的可能和意义。只有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3、必须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师上课前所准备的教学设计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它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在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预想不到的事件、问题等等。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准备好的,虽然在准备时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但是现成的预案不可能百分之一百的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时学生是一个动态的、积极活动的因素,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教师往往是无法全面估计到的。因此预先设计好的教案与实际实施之间会产生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一定要活用教材,活用教案,而不是强行的将学生引到教材的内容上来。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每一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证明,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同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