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标明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
一、学前教育课程不同,给老师教学带来麻烦
因为孩子们就读的幼儿园不同,家长的教育理念不同,所以孩子们学前教育的水平也不同。有的小朋友可以算一百以内的加减法,有的还不会写数字。
解决策略:对于学前教育水平低一点的孩子,我觉得老师一味地去指责孩子笨是没有意义的。本来新课标就允许孩子有个体差异,更何况现实生活中家庭的差异是存在的。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做好家长的工作。要及时把孩子的情况反映给家长,和家长有效地进行沟通。
二、怎么讲也讲不明白
有些孩子接受知识的能力很差,一道题,一个知识点怎么讲都讲不明白。比如一图四式。左边5只小鸭子,右边3只小鸭子,可以列式5+3=8,3+5=8,8-3=5,8-5=3,但就是不能左边减右边5-3=2。可是有些孩子老是错,我讲了很多遍,他们还是错,一时间让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解决策略:将游戏活动渗入教学。对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枯燥、没有变化的数学课完全没有兴趣。之前在幼儿园里的学习,和老师和同学一起,边做游戏边学习,他们更容易接受并掌握所学内容。所以在低年级的课堂中适当渗入游戏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要抓住每节课的前15至20分钟,让学生掌握本课内容。
一年级的小学生,要想让他们在四十分钟内集中精力认真听你讲课,这恐怕有点难。他们的注意力很不集中,很容易被周围事物干扰。小孩子对新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但如果反复讲的时间过长,他们可能就厌烦了,不管你往下讲的多精彩他们都没有兴趣听。这就使得整节课的上课效率很低。所以,我们老师要精心备课,对重点、难点深入挖掘,控制好上课节奏和时间,争取在15至20分钟内完成该节课的核心内容,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多做练习,强化新知,让他们把注意力从一项学习转移到另一项学习。只要改进了学习方式,学习目的同样能达到。
三、对于常规要求没有概念
每个老师组织教学时都有自己的方法。有的教师会培养学生好的常规学习习惯,比如数学书、本子的摆放,数字的书写,举手发言等等。但是孩子们还太小,对于老师的要求经常做不到。即便是很简单的要求,比如上课不喝水,下课及时去上厕所,上课不摆弄学习用具等等,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有些孩子都做不到。老师在日常教学中总要花很多时间去组织,反反复复,耽误很多教学时间。
解决策略:这种情况的出现大都不是因为孩子故意捣乱,而是很多孩子还不能准确判断哪些行为在课堂上可以有,哪些行为不能有。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对于课堂常规这个词还是很陌生的。以前遇到一些情况,比如打铃要安静,孩子们老是做不好,有时我会很生气,可是有一次发生的事情让我改变了看法。那天我要求孩子们做书上的口算题八道,做完我说“今天老师要请乖孩子把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孩子们积极性很高。我随机请了八个小朋友,这时有一个小男孩,他就走到了讲台上来,我马上严肃地告诉他,没有老师的允许,上课时决不能随便下座位。这个小男孩就像没有听见我说话一样,睁大眼睛认真跟我说:“老师,我也想上来写。”这时我才明白,孩子是想参与数学活动,才随便下位的,他不知道如果老师没有请他是不能下位的。很多我們习以为常的事对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我们也应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体会、去遵守。在我看来,对一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比传授课本里的数学知识更加重要。
四、孩子们在课堂上不如在课外活泼,积极
我以前一直觉得外向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的大方,爱发言,内向的孩子不爱说话,胆小,不敢举手发言,在家里什么样在学校就是什么样。最近我才发现是错的。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学校外活泼,在课堂上沉默。他们上课时一本正经,不爱发言,可是在妈妈身边又很健谈,很活泼。有个小女孩的家长跟我说把孩子带到单位里很活泼,健谈,上课却一点都感觉不到,我一直以为她是一个内向害羞的小姑娘。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应该引起注意,因为这说明孩子的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学习就达不到最佳效果。
解决策略:这种情况,我分析可能是一些孩子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课堂上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本性,也可能因为老师平时表现比较威严,或者对于很不乖的小朋友有时给予比较高声地严厉批评,让一些本来活泼的孩子不敢表现出来。以后我应该多反省自己,在组织教学时多注意这些孩子的感受,多给他们一些机会来表现自己。从这个问题中我也发现,老师有时看到的孩子是不真实的,也许每个孩子都可以很能干,都可以很活跃,但是老师没有发现,就认定一些孩子不够大方,不善于表达,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潜力,认可孩子积极向上的心态。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中田乡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