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顺应论下译者主体性研究

2019-09-10 07:22黄东花周引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语境

黄东花 周引

【摘 要】 “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地位逐步上升,更多的学者重视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但是,过分地追求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会夸大译者的作用,从而导致对原文的“再创作”。究竟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什么因素限制?语用顺应论在《风雨天一阁》翻译实践中的运用表明,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受到了语境和语言结构等方面的限制。

【关键词】 语用顺应论;译者主体性;语境;语言结构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19)06-0081-03

一、引言

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对它的研究是“文化转向”的产物。纵观国内已有成果,译者主体性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视角:一是译者角色和地位。如胡庚申(2004,2014)、徐岚(2005)等肯定了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性,但他们同时认为译者主体性不是肆意发挥的。二是文学翻译视角。如谢世坚(2004)认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吴蒙(2015)对比探讨了《瓦尔登湖》的两个译本的译者主体意识。三是语言学视角。周领顺(2007)从语言层面讨论了译者主体性,提出了“静态环境以文本为准,动态环境因人而异”的翻译思想。翁义明和王金平(2018)认为“译者主体性尤其体现在译入语的语言主观性上,译文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不仅受两种语言语法体系的影响,更反映了译者在句子组织中的主观能动性。

二、语用顺应论与译者主体性

(一)语用顺应论

语用顺应论认为,人在交际中对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的“有意无意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左右的语言选择过程”。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需要对语言的语音、结构、形式以及策略等做出选择,从而达到交际目的。语言使用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顺应的过程,维索尔伦认为在该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语境顺应。(2)语言结构顺应。(3)顺应的动态性。(4)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语境顺应主要分为交际语境以及语言语境。顺应的结构对象包括语言的任一层面上的语言结构及语言结构组织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涉及交际过程中语言因素的各个方面,比如语言、语码、语体和话语建构成分等方面。语境顺应和结构顺应只是顺应的内容,顺应论的核心在于所有語言的使用都发生在具体的动态顺应之中。在翻译过程中,顺应论的动态性和意识凸显主要指的是译者要有顺应意识并且顺应选择贯穿整个翻译过程。

(二)顺应论与译者主体性

顺应论下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翻译是一个发生在社会语境下的交际过程。在该过程中,译者要进行多轮交际活动。首先,译者与源语作者间的交际。在这一轮交际中,译者作为读者对源语进行解读。解读过程中需要发挥译者主体性,从而能够正确传达作者意图。其次,译者与目的语读者间的交际。译者根据原文内容预测读者心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译出能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的译文。第二,顺应论的核心是顺应的动态性,且翻译过程是一个不断顺应选择的过程。许钧(2002)认为翻译的选择问题贯穿于翻译的始终,无论是“译什么”,还是“怎么译”都涉及到译者的选择。第三,顺应论中译者的意识凸显也是一种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实际翻译中,译者要考虑原文作者表达的情感和目的语读者的价值观和习俗,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要有发挥主体性的意识。综上所述,顺应论的使用可以很好地突出译者的主体性。

三、《风雨天一阁》的译者主体性表现

(一)《风雨天一阁》简介

《风雨天一阁》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集,原文介绍了范钦倾其一生建立的天一阁藏书基业,借助一系列实例向读者传递“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这一深刻命题。此外,作者在讲述天一阁藏书史兴衰变迁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赞叹和忧思。所选翻译文段主要是对范钦的介绍,介绍了他对藏书的热爱,对藏书事业的执着。选段中传达了作者对藏书阁衰败的惋惜,以及对范钦的钦佩之情。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揣摩原文作者的情感,而后用最合适的译文表达。另外,文章中有多处地方使用了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词汇,如廷杖,此时译者就需要了解中国的文化知识。所以,不管是感情的传递还是将具有文化背景的词语进行语言转换,都需要译者发挥作用。由此可见,此篇文章中反映译者主体性发挥的例子俯拾皆是。

(二)《风雨天一阁》译者主体性具体表现

1.语境关系顺应

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顺应原文语境,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是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时要符合社交场合和环境,准确传达其认知和情感因素。语言语境涉及词义、词句选择以及篇内衔接。

(1)交际语境

①他(范钦)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通过一系列科举考试而做官,很快尝到了明代朝廷的诡谲风波。

译:changeable and unpredictable political struggle

“诡谲”意指“奇异,奇怪,变化多端,”。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是不知道其含义的。“风波”一词除了表示风浪之外,还表示纠纷和乱子。那么在这里“诡谲风波”可以理解成“变化多端的乱子”。因为目的语读者不了解原文词义,译者需要发挥主体性,用目的语读者了解的词语表示其意思。根据原文,范钦在朝廷之中由于得罪了奸人而多次被贬。奸人都是在暗处使诈,范钦可能自己都不知道怎么“惹”上了这些令人捉摸不透的风波。所以结合原文的语境可知,译者将其理解为范钦经历的风波是奇怪、多变并让人捉摸不透的政治斗争。因此“changeable and unpredictable”可以准确表情达意,一定程度上满足交际语境。

②而他(范钦)最感兴趣的,是差役悄悄递上的那个蓝布包袱,是袖中轻轻拈着的那份待购书目。

译:Actually, what he was most interested in are the blue baggage, which wrapped books found by assistance, and purchase of book.

如果直译这句话,目的语读者可能不理解为什么范钦要对蓝布包裹感兴趣?这时,译者需要在原文中寻找答案:通常地方官上任,如果他想了解所任地方的文物典章、历史沿革、风土习俗的话,是要找些地方志之类的书籍来了解,再加上上文中对范钦爱书的描述,“蓝色包袱”里装的是“范钦托差役帮他找的书”也就不言而喻了。所以,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意思,起到交际的作用,译者需要结合原文语境进行释义,将蓝色包裹代指的东西翻译出来。

(2)语言语境

①《风雨天一阁》

译:Tribulation of Tianyi Chamber

阁”可译成“pavilion, terraces, chamber”。“pavilion”一般指举行户外活动时临时搭建的建筑物;“terraces”是(房屋旁的)露台或草坪;“chamber”是具有特殊作用的楼阁。“天一阁”是藏书楼,一个专门用来珍藏古书画的地方,一个具有特殊作用的楼阁,将“天一阁”译为“Tianyi Chamber”更符合词义且更贴合语境。

②我曾试图用最简明的语言概述一下他的仕途升沉,最后却只能放弃,因为那一个接一个的政治漩涡太奇怪,又太没有意义了。

译:politic vortex

“漩涡”有“eddy, whirlpool, vortex”三个选项。“eddy”的字典释义是“水或者风、尘土的漩涡”;“whirlpool”是指“河水或海水的漩涡等、感情的漩涡或者纷繁的活动”;“vortex”解释为“旋风、漩涡或者感情或局势(无法控制的局势)”。原文描述了范经历过不断的高层人事斗争,无休止的政治漩涡,他的仕途变得浮沉不定。原文的“漩涡”是个抽象概念,被隐喻化为政治斗争中的“局势,局面”。从这个角度出发,在“eddy, whirlpool,vortex”三个词中,“vortex”最贴近原文含义。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原文的语境,而不是随意地发挥译者主体性。

2.结构顺应

结构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译者对句法、词汇、语义等方面做出选择。英汉两种语言在逻辑和表达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翻译时则需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和审美情趣。

(1)词汇顺应

①当时的中国,经历过了文化上登峰造极的宋代,刻书、印书、藏书,在各地已经形成风气。

译:brilliant

“登峰造极”该成语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很高水平。如果将“登峰造极”单纯地直译成“reach the peak of perfection”,虽然有“到达至高点”的含义,但译文缺乏该成语在原文中的审美意蕴,无法将作者的强烈情感表达出来。在原文语境中,“登峰造极”指中国文化在宋代取得了很大成就。“brilliant”暗含“杰出的、辉煌的、非常成功的”之意,用来表达“登峰造极”比较符合原义。

(2)句子顺应

①他的仕途,由于奸臣的捉弄和其他原因,一直在频繁而远距离地滑动。

译:He was demoted several times and was forced to take office in many remote places on account of victimization of traitor and other reasons.

英语以演绎式表达见长,最重要的信息通常先说,先述及结果或做下结论,再列举事实或例证,即“先果后因”。汉语的逻辑顺序相反。所以该句译者将因果顺序进行了转换,符合译语语言结构习惯。

②他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通过一系列科举考试而做官,很快尝到了明代朝廷的诡谲风波。

译:He became an official after went through a series of imperial examination when he was young,but was inwolved im chongeable unpredictable political struggle among officials of Ming Dynasty.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英文常使用连词或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将分句连接起来。根据语境可知,前后两句之间含有转折关系。所以,句中加入了连接词“but”,这样更加符合英语语言结构。

3.动态顺应和顺应意识凸显

在翻译过程中,顺应论的動态性和意识凸显主要指译者要有顺应意识且顺应选择贯穿整个翻译过程。翻译是一个动态过程,不同时空,不同文化背景的译者要有差异意识,遵照原作旨意,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结构,译出达到交际目的的译本。

①范钦的一生,当然不可能像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那样踏出新时代的步伐,而只是展现了中国明代优秀文人的典型历程。

译:Certainly, Fan Qin cannot be a leader of a new era in his lifetime like Michelangelo and da Vincibut, but he is a typical example of excellent literati in Ming Dynasty.

原文将范钦与另两个名人进行对比,译者需要了解三者的共同点。文艺复兴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像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这样的伟大艺术家,在他们的引领下,欧洲近代历史的新序幕逐渐被揭开。范钦是中国藏书事业的开辟者,为藏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基于此背景,“踏出新时代的步伐”如果译成“new pace”,似乎不足以表现出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引领风骚的气势。与其相比,“leader of new era”好像更切合题意。另外,为了更好地衔接上下文,句子开头用了一个连接词 “Certainly”,使得整篇译文更加连贯。另外,原文中表达的意思是,虽然范钦做不到像米开朗基罗那样引领新时代,但是他也是优秀文人的典范。所以根据中文重意合,英文重形合的结构规则,译者需要在目的语中将这种转折关系译出,从而更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

②如果要在世界坐标中作比较,那么,我们不妨知道:范钦出生的前两年,米开朗基罗刚刚完成了雕塑《大卫》; 范钦出生的同一年,达·芬奇完成了油画《蒙娜丽莎》。

译:Fan Qin was born in a brilliant era with full of talented people. At that time, Michelangelo had just completed the famous sculpture “David” and Da Vinci had completed the famous oil painting "Mona Lisa".

“在世界坐标中作比较”这句话,如果直译,目的语读者无法理解其中含义,译者这时需要结合语境对原文进行语义选择。根据语境,作者传递了“范钦出生的年代到底是个什么年代”的信息,随后提出同时代的两个名人,对比的同时,侧面烘托出范钦所作所为的时代意义。译者有意识地采取“意译”的翻译策略,没有僵硬地翻译“世界坐标”,而是在确定了语义表达后,对句子结构做了微调,试图翻出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译文。

四、总结

传统翻译观以“原文”为大,译者是原文的仆人。随着时代发展,观念更新,译者的地位日渐提升。但是发展过程中,如果刻意追求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可能会导致不尊重原文的肆意“创作”,所以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有条件的限制。文章以顺应论为理论依据,结合翻译实践,发现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受到原文语境以及原文结构的制约。新的翻译观念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摒弃旧翻译观念,而是发展一种观念,只有具备全面的综合翻译观,译者才能译出有质量的译文。

【参考文献】

[1]胡庚申.从“译者主体”到“译者中心”[J].中国翻译,2004(3):12-18.

[2]胡庚申.从“译者中心”到“译者责任”[J].中国翻译,2014,35(1):29-35,126.

[3]徐岚.论译者的主体地位[J].中国科技翻译,2005,18(3):56-59.

[4]谢世坚.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及其限度[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49-152.

[5]吴蒙.论译者主体性研究中的译者主体意识——以《瓦尔登湖》的两个中译本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6):838-841,845.

[6]周領顺.语言层面上的译者主体性[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20-127.

[7]翁义明,王金平.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二马》流水句的两个英译本对为例[J].外国语言文学,2018,35(3):276-291.

[8]Verschueren,Jef.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55-56,66.

[9]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1):62-69.

[10]余秋雨.文化苦旅[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11]何其莘,许钧.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语境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基于语境的初中英语词汇教学实践探析
特定历史语境下外籍译者群译者主体性研究
从译者主体性看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试题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