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王铁良临床经验系列

2019-09-10 14:55龚一萌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肾病中医

龚一萌

摘要: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很多理念以及方法在临床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有着教好的疗效。文中,主要就对全国名老中医王铁良肾病“祛邪法”的临床应用进行介绍。

关键词:肾病;祛邪法;中医;王铁良

【中图分类号】R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19)06-222-02

1、“邪”的概念。

关于“邪”,《素问·调经论》明确指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灵枢·百病始生》亦云:“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显然,“邪之所凑”的“邪”不仅指外界六淫之邪,尚包括饮食居处不适、喜怒不节等所致内伤。人体阴阳平衡的稳定及其调节失常才是发病的根本原因,它是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和的产物,又为人体的致病因素,可以是后天形成的,也可能是先天而来,居主导地位。后天形成的多为七情所伤、久病体虚、跌扑损伤、饮食不节、起居失宜等,导致机体内环境的改变而抗邪之力减弱。

2.肾病“祛邪法”的理论基础

王铁良教授临床对肾病“祛邪论”的理论基础源于《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认识。

2.1观点一:“因虚致病”

虚,指的是正气虚。历代医家多从“虚”字着眼,认为正气不足致邪气入侵而患病,如张景岳《类经》中说“邪必因虚而入”,马莳云:“凡邪之所凑于阳经者,其阳经之气必虚;邪之所凑于阴经者,其阴经之气必虚。”中医学院教科书亦宗其义。若以汉方医学所论之“毒”来诠释,更易于理解。

2.1.1整体之虚

整体之虚指人体阴阳、气血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表现出全身性的虚弱,如《内经》中“精脱者”、“气脱者”、“液脱者”、“血脱者”、“形不足者”、“精不足者”、“阴气虚”、“阳气衰”等;《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现代有些中医家进一步将“虚”解释为整体之虚、局部之虚、短暂之虚。

2.1.2局部虛

局部之虚指在某种条件下,机体或机体的某个部位发生一过之虚,如劳累、饱食、情志偏激等都可导致机体功能失调,抗邪能力短暂下降;

六经辨证的“直中”和“传变”是最好的证明。一般来说,伤寒首犯太阳而见太阳证,但临床上许多患者病起即见阳明证,或少阳证,或三阴之一证,是因为这些经络脏腑的正气虚弱外寒侵犯,即有部位的见证,所谓“直中”就是此意。六经的传变,一般认为从太阳而阳明,而少阳,而太阴,而少阴,而厥阴,但亦有表里传,越经传等多种传变方式,故有人提出伤寒传变无一定规律,这是因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此处虚则受邪,病传于此。

2.1.3暂时之虚

短暂之虚是指在某种条件下,机体或机体的某个部位发生一过之虚,如劳累、饱食、情志偏激等都可导致机体短暂性的功能失调,抗邪能力下降,此时若遇邪气,极易入侵,致使得病。如汗出腠理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可引起各种疾病。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日“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韦协梦对此观点进一步阐明,说“由正气适逢亏欠,邪气方能干犯”。

2.2观点二“因邪致虚”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联系起来看是因虚致病;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联系起来则是另一个问题。《世补斋医书》陆九芝答沈沃之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书,对“精气夺则虚”这句经文,曾解释说:“其曰夺者,明乎精气非自虚,必有夺之使虚者,而后虚之”。

2.2.1久居邪地

是指人体未虚,而久处有邪气之地,时长日久,邪气渐入,正气渐虚,正气不能抗邪于外而得疾患,这前半病程不属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后半病程邪气所胜,逐渐耗损正气,此时得病即为其气必虚。如久处潮湿之地,湿中经络,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之着痹,即是此类。这是先有病邪侵犯后有正气虚弱,为正气不虚邪凑之病变。

2.2.2邪气猖厥

是指邪气超过人体所能抗御的能力,即使人体正气不虚,也会侵犯机体而发生疾病。如疫疠之气致病,《温疫论·原病》中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从口鼻而入”,这就是“真气素足,而外感甚重”的情况。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饥食饱甚,汗出于胃”等,皆是超过人的正常消化能力,使正常脾胃受到损伤而发病。以及金刃所伤 、跌打损伤、禽兽咬伤、水火雷电伤、物理化学损伤,皆是此类。这并不属于正气虚而邪所凑,是外邪甚重,超越人体抗邪犯围而得病。从一般感染的血吸虫、钩虫病、丝虫病等来讲,起初病人的气血非常充足,一经感染,可使人体日渐虚弱,甚至日久丧失劳动力;

在“毒”的基础上,汉方医学提出“体质证型说”,它又分为后天之证(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和先天之证(先天确定的生理状态体质)。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许多患者处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无明显的临床表现和典型的体征,往往无证可辨,体质证型说的提出给我们以新的思路。南京中医药大学黃熿教授提出的方-人-病(方证三角)学说,即本方有效而且适合长期服用的体质类型。这与汉方医学的“体质证型说”密切相关。

2.3观点三“二者兼有”

但在虚、实病机过程中,大多不是简单的有实无虚、有虚无实。多为邪实和正虚共同存在的病理存在,称为虚实夹杂;是为邪气与正气相争过程的表现。《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张景岳说:“实言邪气,实则当泻;虚言正气,虚则当补,凡欲察虚实者,为欲知根本之何如,攻补之宜否耳。”可见一般邪气偏盛的,须以攻邪为主;正气偏虚的,需以补正为主。但邪正斗争,时有消长,故又须攻补兼施,因病制宜, 随就而治 。中医在治疗上就是根据上述理论,视邪正盛衰 、病情虚实,作为运用攻邪、补正的指导原则 。

3、“气”虚之因,强调邪气致病的重要性

气虚是毒邪发病、加重、复发和恶化的关键病机。明·吴又可在《温疫论补注·原病》谓:“正气受伤,邪气始张。”正气虚损,卫气不能护卫肌表、抵御邪气外犯,致邪气易于侵犯,甚至直中脏腑;宗气不足,正毒交争,不仅无力祛邪外出,还会导致毒邪内停(伏),生成内毒,成为新的致病因素;元气不足,机体的自我修复机制严重障碍,以致机体难发挥自组织的功能,自我恢复阴阳平衡障碍,反而使滞留毒之邪郁而化毒,变证丛生。

邪气致病所致气虚还包括气陷、气脱两种特殊情况。气陷是气虚到一定程度,导致气机升举无力,以致下陷的病理状态。气陷一般在正毒交争的过程中,因邪气嚣张,正气无为抗邪,致邪毒内陷,气机下陷。

总而言之,气的失常和邪气两种因素相互交织可导致多种证候的发生。从气虚的角度来看,气虚感邪、气虚邪酿、气虚邪盛、气虚邪传、气虚邪陷、邪壅气脱是常见的病机。从气的失调来看,气滞邪壅、邪壅气逆、毒壅气闭为常见的病机。而更为广泛的致病情况是,气虚、气的失常和邪气三种因素互相交织,表现为虚实错杂、邪气滞留(壅盛)的病理表现,波及全身内外各个方面,进而导致全身气机运行不畅,升降出入失衡,成为邪气致病的先导和病理基础。正如唐·孙思邀在《急备千金药方·调气法》所言:"气息得理,即百病不生;若消息失宜,即诸疴竟起。"

结语:我们治疗疾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论治篇》指出;对于攻法祛邪,应遵循“贵乎察得其真,不可过也”;有一去一,有二去二,不可过犹不及,本末倒置。用补法扶正,应“贵乎轻重有度,难从简也”。补法应注意量的问题,应用药物时注意配伍科数,以及患者是否适应。最终起到治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婷婷,卜庆丰,李维忠,白东兴,王铁良.王铁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9):4114- 4116.

[2]孙悦,张春戬,王铁良.王铁良教授辨治糖尿病肾病经验总结[J].黑龙江中医药,2017,46(03):23-24.

[3]祁乐,王铁良,张春戬.王铁良教授五联疗法治疗肾病综合征[J].黑龙江中医药,2015,44(05):31-32.

猜你喜欢
肾病中医
玉米须可治疗肾病
关于肾病综合征的危害你知道吗?
慢性肾病应警惕夜间高血压
别让慢性肾病走向终末期
有一种肾病,和环境污染有关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