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

2019-09-10 07:22杨大鹏
新教育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大学生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要求大学教育中加强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功效,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大学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吸收了诸多传统文化,一方面是借此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文情怀;另一方面是希望学生成长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文章结合,浅谈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传统文化;心理健康

相比较日本、欧美等国家,我国高校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这其中固然有国情的差异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谈论到心理健康时,大多三缄其口,认为其难上大雅之堂。某一学生一旦出现心理问题或是成长的疑惑,其他学生自然对其议论纷纷。为此,出于避免尴尬或者是担心忧虑的心理,许多学生即便心理存有疑惑,也不愿意向教师诉说,这无疑十分阻碍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一、文化气息

相对于从前,走在校园的小径中,看到的是手不释卷的学子,听到的是朗朗的书声。可是,现在在校园里走一圈,很难看见有学生认真的阅读文化方面的书籍。当前的校园中,大多是情侣们你侬我侬,或者是“低头一族”忙于手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便捷、丰富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但事物具有正反两面性,便捷学生学习生活之余,也让校园变得更加统一化,传统文化气息淡化了许多。许多学生变成了“宅男宅女”,可待在宿舍一天而足不出户。大学时代,正是人生的花样年华,学习之余,应是放开怀抱般的自由自在,应是热情洋溢的尝试新鲜事物,增加人生阅历。如长时间的“宅”,缺乏与他人的交际,缺乏对生活的热爱,极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心理容易敏感多疑,最终酿成心理问题。有人认为,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校园失去了古色古香的传统文化韵味。新生事物的普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应该值得鼓励与肯定。营造积极向上且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与信息技术两者并不冲突,反之,可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长处,来加以实现[1]。比如说,教师或学院可以定期开展校园友谊会,鼓励学生参加古诗词歌咏比赛,古文写作等。学校也可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博物馆、名人故居等地方,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增广见闻,丰富知识储备;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从中有所感,有所得,有所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身作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学生们的日常活动,教师都应以积极地态度参与,发挥出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切实参与进来。

二、实践活动

大学教师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埋首于书本文案,于教材文本中寻章摘句。笔者认为,应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尝试及反思。不言而喻,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而90后的大学生群体,普遍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期盼,中国父母、长辈对学生过于疼爱,甚至是溺爱。学生自小成长于“蜜罐”之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学生告知笔者:“从小到大,都是父母在为我选择道路。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文理分科,知道现在大学学校及专业的选择,父母都替我考虑好了。”又如:“爸妈不需要我做任何事,只需要我好好学习。对于其他的实践活动,他们认为是浪费时间。”生活于此等价值观念的家庭之中,学生自然缺乏独立的人格、意识。许多大学学生意志力不够坚定,动手操作能力极差。某些男孩子,在校园学习及生活中遭受一点挫折,竟然也自怨自艾而默然流泪。言行举止以“温柔”为美,缺乏阳刚表现。如此发展下去,学生又如何肩负起家庭及社会责任?为此,教师应重视开展实践活动,可分为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两个方面。校园实践,可邀请专家、学者及社会知名人士到校演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社会实践方面,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先贤故居、革命纪念馆等,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志愿者捐助活动等,放开怀抱,增广见闻,从而以积极的心理投入于学习、生活中。

三、人格魅力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引导,促使学生产生一种羡慕的心情,并由渴望接触引发为自主学习、追求。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其本身应充满传统文化韵味。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释放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这种引导、渲染、熏陶之下,学生会不自觉的跟随教师、亲近教师。教师要“以身作则”,让自身的文化魅力感染学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头羊’,教师的个性色彩、行为举止、思想意识,无一不对学生们产生重大影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不偏不倚,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以客观公正的原则,让学生们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而确保学生们不出现‘窃窃私语’的情况。有教无类,每个学生都应享有被平等对待的权利。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发挥所长,以引导而非压制的态度对待学生,是保障心理健康的重中之重。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民主氛围的营造,让学生们有归属感,有参与教学运行的意识。大学生思维敏捷,学生们会不由自主的模仿教师的言行,以获得经验的积累提升[3]。教师的能力、兴趣、道德、情绪、情感、气质及心理健康等,均会从教学活动中的方方面面影响到学生。为此,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调整自我的知识结构,强化深入专业知识,广泛涉猎而学识广博,从而为学生指点迷津、答疑解惑。在处理班级问题,与学生交流时,应注重情感的融入,尊重自己、尊重学生,逐渐让学生感知感受到自尊、自爱。关爱学生,包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乐于与教师倾心交流。亲其师而信其道,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开展教育,塑造学生,使学生在模仿中完善自己的人格。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复杂且具有技巧性,任重道远。教师应教导学生知法守法、自尊自爱、互帮互助。学生的健康成长,是理想与信念的远征及实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教师应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方法上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因材施教,多元评价,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郭晓梦. 中国傳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意义[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29(27):247-248.

[2]陈淑萍, 颜秀红, 张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对策[J]. 泰山学院学报, 2017, 39(2):117-120.

[3]章冬云. 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J]. 求知导刊, 2016,10(11):61-61.

基金:淮南师范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课题号2017xj41。

作者简介:杨大鹏,男 ,民族,1983年2月,山东临沂人,学历:硕士,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心理健康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