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泉
摘 要:兴趣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唤醒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意识,不断优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的欲望,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素养,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到发展身心健康的乐趣,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关键词: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体育课堂;有效手段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的良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驾驭课堂教学,善于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不断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挖掘学生运动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促进学生终身意識的形成,为实现体育与健康所要达到的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营造民主氛围,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在学生中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为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教师还要从学生个性需求出发,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课后体育锻炼,都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多多关心学生、善待学生、尊重学生,做一个学生尊敬、信赖的教师,对学生和蔼可亲、一视同仁,和学生商讨问题,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问题,使其“亲其师,信其道,遵其嘱”,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不断培养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从内心上乐于接近教师,如此一来,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徒增,就会树立学习信心,学习效果就会更好。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应用形象、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如:课堂上对体育成绩较差、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教师可以用:“加油!老师相信你的能力”,“好好努力,老师相信你会进步的”,“××同学,大胆些,老师对你有信心”等语言进行激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增强师生间的友好关系,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这对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然,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沉闷、呆板和压抑的课堂教学氛围,不利于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及爱好的培养。因此,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积极改革教学手段,针对教材内容,不断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吸引学生主动练习,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关注个体差异,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较为注重学生的整体表现,而忽视了学生个体在学习中的差异性,尤其是较为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等级等学习成果,淡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习态度、进步情况、与同伴合作精神等等,从而导致了运动能力强、基本素质好的学生“吃不饱”,而体能较弱、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却“消化不了”,极大地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的形式开展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练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发挥自己的学习价值,为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在身体素质练习中,针对学生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练习组数、次数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在练习之中能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和接受层度,做到有目的性、针对性的锻炼,并在原有成绩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发展。例如: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安排一些运动量较小且有一定趣味性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练习,让他们在体会成功的同时,不断提高对体育的兴趣;而对有些学生因身体素质较好,对课中安排的练习量感到“吃不饱”,则利用“自选项目练习”适当加大练习的运动量和难度,并不断的帮助他们设定新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不断挑战自我,向更高的目标奋进,有效地锻炼自己的身体,从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三、重视游戏作用,让游戏始终贯穿于整个体育课堂
体育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健身、娱乐,促进身心发展等功能。由于不同的体育游戏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要求都不同,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熟练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选择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内容,要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挑战性、竞争性、娱乐性等锻炼价值,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等目的。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教学时,要根据季节气候及学生年龄特点等有针对性的加以选择应用。如:在炎热的夏天,可组织学生进行运动量较小的技巧类游戏进行练习,如滚翻接力、“蒙眼睛”练习等,在寒冷的冬天,可选择运动负荷较大的游戏练习,如:绕8字形练习、“打野鸭子”练习、迎面接力练习、过障碍练习、追逐跑练习等。这种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游戏,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当然,教师在组织游戏教学时,要把相关的游戏内容有机地渗透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或课间活动中,在教给学生掌握各种游戏方法、规则与目的基础上,将相关的游戏项目安排在教学计划中,并利用8-10分钟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还可利用大课间时间,组织开展学生喜欢的游戏,让学生在强化相关的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优化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讲究语言艺术,明确语言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做到精讲多练,简明扼要,让学生听得清楚、听得明白,较快地理解要义,明确动作重点、难点,并根据学生练习中的不同情况和教学阶段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形成。如:进行“支撑后回环”教学时,教师可将动作要领概括为“倒肩摆腿、腹部贴杠”,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学和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教师在讲解时,还要正确运用术语,如双杠“屈伸上”的动作,屈体挂臂撑后摆腿伸髋的动作,不应称为“挺”或“蹬”;手臂压杠不应为“撑”等,这样才不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或形成错误的动作概念。
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还要善用鼓励、肯定、表扬的语言来赞赏学生的表现,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及成功的体验,不断增强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如:进行横箱分腿腾跃教学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惧怕的心理,多采用诸如:“你一定能成功”、“相信自己的能力”等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促使学生更加自信的挑战难度,战胜困难。即使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差错,教师也不能一味指责,而应帮忙查找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未能回答教师问题的,则要启发学生,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这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改正错误中得到进步,进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总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实在在,精益求精,大胆创新。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体育的乐趣,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郭恒菲.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黄淑凤[D].新教育,2018(9):51.
[2]曹俞.论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教学. 2019(6):7.
[3]杜军.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J].中国学校体育. 2019. (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