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全国家校(园)社区共育先进经验推广指导办公室主任。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越来越重视家庭教育。我国已经进行了八次课程改革。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就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项目的原点
抓住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是哪些方面要全面发展?过去的解释通常为德、智、体、美、劳。现在,强调要培养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三个方面还可细分为六个核心素养,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社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通过核心素养可以看出,这不是中小学教师们在课堂当中能够全部完成的教育目标,而要依靠家庭教育。这六个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必须围绕的方向,也是家长必须围绕的方向,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加强配合,加强合作,才能够真正的形成家校共育。
在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上,我们还有很多不足。首先,学生的人文底蕴不足,即信念和信仰的缺失。这一点在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身上尤为突出。第二,学生的科学精神薄弱,创新和创造的意识及能力不足。所以现在很多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像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第三,社会学习很少。学生专注于读书,很少参与社会学习。第四,健康生活不够。从幼儿园到高中再到大学,孩子的体质或体能,已经成为家长担心的主要问题。像控制孩子近视率以及孩子肥胖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教育同仁共同去改变,去努力。第五,责任担当较少,主要影响性格与品格的形成。第六,实践创新欠缺,能力与毅力不足。这些不足,反映出学校与家庭需要加强对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培养。
促进内涵发展。作为学校来说,什么对学生好就应该做什么。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做有质量的教育”。怎样做才叫“有质量”?我想,做有质量的教育,首先要做到有效的教育。
有效的教育一定建立在家校共育的基础之上。科学的家校共育会系统地提高家长的素质、教师的水平、学生的能力和学校的层次,是一所好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标志。家校共育工作,学校是主导,学生家长是主体。学校教师由于没有受过专业的培养,普遍缺乏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家校共育更缺乏系统、专业、有效的内容支撑,导致传统的家校共育工作停留在家访、专家讲座、家长会等一般形式上,专业化、系统化、常态化欠缺。很多中小学都有家长学校,但家长学校大多形同虚设。
为了促进学校的家校共育实现专业化、系统化、常态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全国家校(园)社区共育先进经验推广指导办公室、《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周刊等单位联合组织实施全国“家校(园)共育”数字化试验区、试点校项目。主要目的是以国家级专业媒体为平台,以全国各地家长学习中心为纽带,以家校(园)共育数字化平台为抓手,引导家长学习,组织教师培训,指导家庭教育,服务家校共育,从中确定一批“全国家校共育示范区、示范校”,发挥全国性引领示范作用。
项目的特点
给平台,用“平台化”促进“常态化”。如何让家校共育成为一项常规工作?在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今天,经过探索与实践,项目办建成了中小学校家校共育数字化平台(以下简称为“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教师可以进行活动的发布,家庭教育的指导,学校生活的反馈,教学资源的应用;家长可以进行作业的提交,资源的应用等。平台每周还有专家直播讲座,供学校、家长进行学习。利用好这一平台,是学校和家长需要抓住的教育点。
给资源,用“数字化”提高“系统化”。对中小学来说,在平台中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教育教学的功能,因为在中小学阶段,文化知识的教学地位比较突出。在这个平台中,教师可以上传、观看优课视频,“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年,每一年会评出数万节优课,教师们要好好地利用这些优质教育资源。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教育部唯一的教育资源供给平台,无论小学、中学还是高中都可以使用。对教师来说,如果想更加深刻地去了解某节课,利用平台的教案说明功能,只要点击一下就可在线观看。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覆盖了所有的学科、所有的课程、所有的年级。如果中小学组织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非常好的载体。对学生来说,即使只是遇到一道题,也可运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予以解决。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把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理科,尤其是数学1万多个知识点分解在里面。每一道题,学生用60秒的时间即能听懂,从而实现秒学。
给方法,用“活动化”带动“过程化”。家庭教育的格局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有教师的指导,有家长的参与。通过家校共育这种渠道或途径,最终对学生自身发展起到作用,我们把它叫自我教育。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做中学”,瑞士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玩中学”,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提出“活中学”的教育方法。我们把这些教育理论综合起来应用在家校共育当中,就有了“动中学”的共育方法。“动中学”的共育方法主要有三点,一是互动,二是活动,三是行动。教育的发生前提是不同的,没有互动就没有引导,就没有行动。要加强互动,就需要活动来支撑,所以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讲究交互是非常有道理的。“动中学”也是家校共育一个核心的理论支撑。
对中小学来说,“动中学”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文件,里面提到从一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每周要把社会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必修课时纳入社会综合实践、综合评价中。尽管现在还有很多学校没有充分去做,但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那么,平台上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有哪些呢?举个例子,比如:一年级的社会綜合实践活动叫“煮鸡蛋”。实际上,这一实践活动不是单纯的让孩子煮鸡蛋,而是为了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起床,看到爸爸、妈妈的辛劳,让他们从小知道感恩。现在老师或者家长都感觉到孩子缺乏感恩意识,他们认为所有人为自己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从这一角度来讲,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像这样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不需要多,就一点点的小事,孩子在参与的过程中自然就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美国的所有课程设置当中,没有爱国主义课程,没有专门的德育教材,全部是把所有的教育点放到了活动当中,这是真正的教育。再比如:现在我们的城市当中有一个现象,就是楼上楼下无交流,互相都不认识,孩子也不愿意出去交朋友。一直发展下去,孩子未来的社会交往能力堪忧。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就请专家针对五年级的学生设计了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在小区里找朋友”。具体任务是找三个朋友,一个男的、一个女的、一个孩子。根据任务孩子就会动脑筋、想办法,思考怎样找到朋友。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的任务设计非常讲究、非常直接,符合不同年段的需求和特点,长期坚持这样的教育,对孩子是十分有效的。
给要求,用“职业化”推动“全员化”。对中小学而言,平台中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三个环节:教师设计、发布活动方案作为“作业”,家长和孩子共同完成“活动”并上传平台,教师、家长点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这里需要注意:中小学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布是通过教师来发布,然后通过家长布置给孩子,希望家族能够参与到活动过程当中去。另外,现在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有一个确切的要求,即对孩子不能简单的以等级评价,简单地打个分数草草了事,而应进行质性评价,这在家校共育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
项目的重点
第一,确保教育常态。通过平台,学校每周能够布置一次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对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布置一次放风筝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孩子来说,风筝如何起飞和上升,在放风筝的过程当中,会涉及到很多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是课本上没有的,所以教师、家长一定要提高认识、积极配合。
第二,确保教师的能力。每位教师必须具备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到目前为止,国内仅有两三所高校开设了家庭教育方向的研究生课程。教师没有学习过家庭教育,如何去指导家长?教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还承担着知识以外的教育功能。如果学校不能让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高,我觉得是一个重大的失策。学校发展的后劲会受到影响,因为家校共育的实施者,真正的关键是我们的班主任,是我们的老师。
第三,确保家长教育。家长虽不是教育对象,但家长必须接受教育。如何教育家长是门学问,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家长组织到一起进行学习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平台每周的专家视频直播,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四,确保及时指导。家庭教育问题,不是工作室的年度报告,一年过后写个总结就行。家庭教育的问题都是随时产生的,这些问题包括孩子的成长问题、心理问题,等等。怎么去解决?通过平台去解决。
项目的难点
第一,教师理解难。在家校共育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理解,认为这个工作是增加他们的负担。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想一想教育教学的目的,它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智慧成长。教师承担着教学的任务,那么教学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挺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但是学校内的教育教学,不能让学生精神、智慧、学习动力及学习能力全面成长,所以才要依靠家庭,依靠家长,依靠社会。这是家校共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第二,家长接受难。有的孩子是单亲家庭,有的家长很懒惰,有的家长很忙碌,有的家长觉得有负担,有的家长完全不懂。现在的家长很多不知道怎么去教育孩子,所以不懂、不会是很正常的事情。针对这一问题,平台每周一、三、五分别为小学、初中、高中提供专家视频直播,家长可免费收看。
第三,学生喜欢难。现在的学生缺乏安全感,时常感到被孤立、被排斥,感到自卑,缺乏成就感。我们在教育当中应在理想信念方面去引导他们。最有效的教育是孩子的自我教育。
第四,社会实践难。针对这种现状,教育部等11部门已经发布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一定要让孩子走出去。
第五,共育评价难。学校里的家校共育工作做得怎么样?班主任老师做得怎么样?家长做得怎么样?如何去评价?针对这些难题,我们采用量化评价。对教师来说,可以从组织保证、奖惩制度、结果应用、教师能力、教育科研、专业刊物、实践活动、家长教育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具体的评价。对家长、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平台中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实现家校共育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共同发力,这需要经历一个曲折、長期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抱有“我将无我,不负使命”的决心,为实现家校共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根据“吉林省‘家校(园)共育’数字化试验区、试点校(园)项目启动培训会”专家报告录音整理,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