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
摘 要:教師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并要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进步。
关键词:理念;教学;预习;习惯;自信心
在长期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别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服务的。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是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把素质教育全面落实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发展”,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而这里的“以学生发展为本”指的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比如说我们学校,依然存在不重视课前自主阅读课本这件事情,有的学生只是粗略地阅读课本,认为只要认真听教师讲就行了,而有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自主阅读,还是没有进行自主阅读不当一回事。由于教师不重视,就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当然学生也就没有养成自主阅读习惯,哪里还谈得上全体学生都进行自主阅读呢?这样就使语文课堂教学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要使全体学生的课前自主阅读的能力得到提高,就要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语文阅读方法,养成自觉自愿地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切身感悟自主阅读带来的好处,然后学会自主编写语文阅读提纲,自主提出相关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与自己所在的学习小组及别的学习小组的同学分享。不管怎么说,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就要引导全体学生学会自主阅读语文“课本”。指导学生在阅读语文课本的过程中,学会质疑、学会反思、学会解决问题。我通过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课前阅读语文“课本”,让学生进行交流、质疑及反思,起到了很好的实效,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上要获得自信,就要使学生有取得成功的体验。在语文课上,我发现低年级的小学生很喜欢发言,当教师刚刚把问题说出来的时候,把自己的小手举得高高的。但是到了中高年级以后,举手的学生就愈来愈少了。就其原因,我认为一是教学难度的增加,二是由于有的教师在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时,学生回答的答案是不会完全一致的,所以就难免会受到“打击”,高高举着的“手”就变少了。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要关心、关爱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由于不恰当的评价会影响学生获得成功的感悟。教师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影响了学生的思考,总是不放心的教学使学生自主实践的机会大打折扣。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寻求到学习的那份喜悦,对学习就没有了应有的兴趣。“老师相信你,你会有进步的,你肯定会学得好”;“你只要动脑筋,认真思考、分析,一定会想出答案的”;“真好,你的进步很大,希望你继续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进步”等。要用这些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而不要“你咋那么傻啊,还是做不对!”“你什么都做不来,还不如回家打猪草!”“你难道不知道老师已经讲得口干舌燥了,你还是一点也不懂”等。这些话从老师的口中说了出来,是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教师不要轻易地下结论,对学生说不行,也不要轻易否定学生,而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关点,要学会称赞、激励学生,使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表扬,让学生感悟到被老师肯定后,获得愉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引导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
小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是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由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年龄偏小,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比较弱。要培养学生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就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我认为,提前预习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明确提出提前预习的要求。例如读课文要读几篇,要做到读通顺,并圈出生字、生词,标出自然段及自己不理解、没弄懂的地方。要能找出生字的部首,注上音节、音序,还会数字的笔顺笔画,会组词。教师在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的同时,家长要抽时间检查,并签上意见及名字。因为学生在家里的时间相对较多,家长要起到监管的作用,才能使预习得到保质保量的完成。我深有体会的是,需要预习的作业,假如得不到家长的支持,把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学生完成的效果是不会让教师满意的。另外,要利用学习小组的作用,来让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由于提前预习这项任务,要让语文老师全批全改是很难做到的,那是由于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极其有限的。教师要切实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尤其是要小组长管理、监督本小组同学的预习。一般而言,我是先检查小组长的,让小组长弄懂之后,再让小组长检查其他同学的预习作业。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抽查学生提前预习的具体情况。我们班经过长期的训练,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兴趣的话,就能更好地学好、学懂语文知识。要知道我们所在的社会这个大家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而每个家庭,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快乐、健康地成长。因此,家庭成员在交流、聊天、学习等的过程中,要多给孩子讲一些激励性的故事,引导他们好好学习,让他们学习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还可以将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写进作文中、日记里,让有益信息进入孩子的脑海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孩子,孩子也最听爸爸、妈妈的话,家长同样要养成好的生活、劳动、学习习惯,要给孩子做表率。时间长了,就会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努力向上、积极进取,当孩子们获得成功以后,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当然,家长除了要与孩子共同探讨、交流语文知识以外,还要与孩子进行亲子阅读,让孩子解答,尽量解决书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我相信,只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孩子就会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到答案,从而激发出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四川省冕宁县宏模镇中心小学校)